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發現,近五年納入健保的新癌藥有高達67%設有限縮條件,迫使許多病人只能自費求生。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教授肯定健保署近年加速與國際接軌,但仍有為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
癌症希望基金會擴大盤點近十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共有113個藥品、165個適應症,與前三大癌別,肺癌、乳癌、大腸癌用藥相對完整的情形相比,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教授表示,像是口腔癌、卵巢癌、胃癌、以及子宮體癌,都屬於資源弱勢的癌別。
羅盛典教授表示,在104-114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共僅有10個適應症,其中子宮內膜癌10年來更是沒有給付任何新藥。此外,10個適應症中,有4個適應症被限縮給付,佔比為40%,雖然看似不高,但這些癌別本身藥少又被限縮時,極可能斬斷癌友治療機會。
羅盛典教授表示,若從癌症死亡率來看,除了胃癌死亡率已有降幅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口腔癌的病人死亡率未見大幅改善,甚至卵巢癌是攀升中,是否與治療給付完整性相關值得討論。且這些癌症因為發「聲」率低,用藥困境容易被忽略,若遇經濟弱勢,恐讓病人無法接受即時適切治療的困境更雪上加霜。
正值健保總額協商前,羅盛典副董事長呼籲健保署應搭配前瞻式預算、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等,寬列新醫療科技及給付規定改變預算,健保會給予足夠的新藥預算貼近真實需求,以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把弱勢癌症拉出被遺忘角落,同時也能幫助被限縮或未照顧到的病人,提升治療可近,才能回應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的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