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臺各地的教師今天(28日)在教育部前陳情抗議,要求廢除「校事會議」制度。申訴教師指出,現行實名制檢舉形同虛設,只需E-mail即可匿名檢舉,導致學校啟動「普查式」調查。而且校事會議的調查報告無人能質疑,委員們三天的速成培訓也讓人質疑專業不足,卻能決定教師的工作權。因此呼籲廢除校事會議,重建教學互信。
申訴教師表示,目前教育體系內部的「實名制檢舉」名存實亡,因為只要任何一封陳情信,不論寄到教育部、國教署,甚至1999,表面上是實名制,實則匿名得以檢舉。因為檢舉人只需留下E-mail即可通過系統認證,並不需提供身份證字號或編號,所以這根本算不上實名。
申訴教師指出,這樣的制度導致只要家長或學生只要感覺老師說了任何一句不舒服的話而投訴,學校就必須立案調查。在AI協助作文與表達的時代,一封措辭嚴重的陳情信,就能讓學校不得不成立調查小組。由於沒有明確被害者出現,只好普查。每一班都查,只要有學生表示不舒服,就會被問:你班上有沒有人也有相同的感覺?所以他認為這並不是抽查而是普查。
申訴教師表示,目前制度下,「只要匿名、內容嚴重就能成案」,這也使調查程序容易受人際關係影響, 此外三位委員雖有到教育部受訓,但據自己了解僅三天課程,而四小時、五小時的培訓,能建立專業嗎?另外,調查委員的提問方式常讓人錯愕,像是提出「你知道你的語氣可能讓學生產生內心壓力嗎?」、「你知道你的抑揚頓挫可能讓他受挫嗎?」等疑問。導致現在再也不敢有高低起伏,因為知道有人會覺得不舒服,原來講話也會成為罪。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副理事長吳明玉表示,社會上有人誤會工會是在挺不適任老師,但事實上,工會挺的是那些用心教學、認真投入的教育工作者。老師當然可能犯錯,但不能因為個案錯誤,就讓整個制度變成獵巫工具。他指出,現行制度中,「校事會議」的運作如同太上皇組織,架空了教評會與考績會,調查報告幾乎無人能質疑或推翻,讓教育現場失去平衡與保障,而且三天的培訓不可能讓人具備司法官的專業,卻能決定一個老師的工作權,這樣的制度非常荒謬。
吳明玉副理事長也呼籲社會不要再污名化老師,應重建愛與信任的教育環境。家長與老師之間應建立合理溝通,而校長與主任也應保持中立,不要在衝突中落井下石。他強調只有當老師被尊重、被信任,教育現場才有可能重拾愛與熱情,學生也才能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此外也提出廢除校事會議,並呼籲政府與教育主管機關正視制度缺陷,保障教師基本工作權與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