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響應臺灣女孩日 民團與學生倡議發放月經幣促平權

2025-10-09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民間團體、學生及立委倡議發放月經幣,促進月經平權。

民間團體、學生及立委倡議發放月經幣,促進月經平權。

10月11日是「臺灣女孩日」,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學生團體與立委今天(9日)召開記者會,提出政府應該仿照「文化幣」成功模式,推行「月經幣」政策,讓16到22歲的女孩,每年有固定金額的月經幣,能自主選擇多元的生理用品,達到月經平權的價值;這項倡議已經在公共政策平臺提案並通過連署門檻,衛福部表示尊重,將會在11月16日前做出回應。 

 

教育部目前每年編列2.5億元經費,在全國各級學校及部屬場館,提供生理用品給有急用的師生與民眾,另外也針對不利處境學生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或兌換券,大學部分則將多元生理用品納入「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內的生活助學金補助範圍,學生可至販售場所選購生理用品。

 

不過,提出月經幣政策的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指出,教育部的政策良善,但仍存在標籤化、缺乏多元選擇生理用品與自主權、無學籍學生沒辦法領取等問題,因此,他們希望在教育部的政策之外,政府能比照文化幣的方式,針對16至22歲女性每年發放1200元的月經幣,供購買生理用品或相關經期用品折抵使用。江心怡說,16歲具備自主權的女孩,可以完全自己做主,對於女孩及其家長而言,這項政策除了是給予實質的經濟補貼外,更能讓女孩掌握身體自主權。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代表、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生邵思宇指出,近期有大學教授針對學生請生理假的不友善發言,引發了對校園月經權利的關注,也凸顯月經污名的問題,師生都需要月經教育。而在生理用品的議題上,以她個人為例,每月要花170元購買生理用品,另外還要90元買止痛藥,對大學生是一筆負擔,目前教育部推動的生理用品經費補助未能有效幫助學生,政策需更清晰且具體,因此她支持月經幣政策,保障有月經學生的自主權。

 

立法委員范雲與張雅琳也支持這項倡議,希望衛福部能進行政策規劃。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婦女福利及企劃組組長楊秀川回應,對於月經幣的政策倡議,衛福部表示尊重,未來將會進行評估與研議,並且在11月16日前針對公共政策平臺提案做出回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