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鼓勵地方特色歌謠傳唱風氣,培養在地音樂藝術人才,鼓勵國人以臺灣多元族群語言創作歌謠,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辦的「第三屆臺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今(12日)在藝教館南海書院第一展覽廳舉行頒獎典禮,共有 24 名臺灣台語、臺灣客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歌謠創作者獲獎。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武曉霞表示,每兩年辦理一次的臺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今年為第三屆,以「在地文化、原創力與永續力」為主軸,鼓勵創作者以母語歌謠記錄土地故事,延續臺灣多語的文化脈絡。本屆得獎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元,臺灣台語教師組的特優作品〈鯪鯉佇佗位〉,以「穿山甲」為主題,提醒大家珍惜與保育野生動物,也讓生態議題透過歌聲傳遞下去。其他作品則以高雄壽山、臺北四獸山等地為創作背景,展現深厚的土地情感。
武曉霞司長表示,臺灣客語社會組方面,創作同樣精彩,特優作品〈鯉魚伯公燈盞光〉,以東勢地區的地方信仰「鯉魚伯公」為靈感,呈現濃厚客庄風情,另外還有作品〈打粄情〉融入客家文化在歌詞的創作;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社會組特優作品〈mgluw myugi ta一起舞動吧!〉,則以泰雅族傳統旋律為主軸,融合祈福意象與族語歌詞,創作出充滿生命力與文化深度的歌謠。
南屯國小音樂老師吳佳潔表示,〈鯪鯉佇佗位〉的作詞人是徐啟源老師,她則是作曲人,因為自己不太會講臺語,便以團隊的力量完成作品,也很幸運一看到副歌的歌詞馬上就有靈感,這首歌也收錄成為校本課程的教材。
南屯國小徐啟源老師表示,歌曲其實是以南屯地區獨特的「穿木屐鑽鯪鯉」的習俗為背景,因為穿山甲不容易看到,所以才會在歌詞裡提到:鯪鯉佇佗位的發想,讓孩子藉由唱這首歌更了解穿山甲,並且保護牠。
教育部表示,臺灣擁有豐富的語言文化與民間故事,歌謠不僅是藝術表達的形式,更是記錄地方生活與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透過歌謠創作比賽,不僅激發創作能量,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家鄉、珍視語言文化,達到藝術深耕與文化傳承的目的。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推動藝術教育與多語文化的融合發展,鼓勵大眾共同參與語言與音樂創作,期盼更多人透過歌聲,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文化,讓臺灣的歌聲在土地上繼續傳唱,世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