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看見家鄉紀錄片影展登場 孩子用鏡頭記錄土地故事

2025-10-25 發佈 石耀宇 臺北
宜蘭北成國小《鴨比溪遊記》攤位 (記者攝)

宜蘭北成國小《鴨比溪遊記》攤位 (記者攝)

由台灣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主辦的「看見家鄉·永續豐年」紀錄片影展,歷經半年孵育與陪伴,共創作出10部作品,今天(25日)在台北中崙大樓盛大登場,期盼為觀眾帶來一場以土地、人文與情感交織而成的影像盛宴。

 

邁入第9年的「看見家鄉」計畫,至今已累計產出78部影片,培育超過300位小導演。今年以「照亮家鄉 eye幸福」為主軸,邀請來自7所基地學校的學生及3組回流小導演參與創作。這些「小大人」們透過鏡頭捕捉家鄉風貌與在地故事,以影像記錄人與土地之間深厚的連結。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楊玉惠表示,「看見家鄉」計畫讓孩子從影像出發,記錄家鄉故事,展現超越科普層次的學習成果。看到學生自編自導的紀錄片,彷彿看見「未來的齊柏林導演」,顯示孩子擁有無限潛力。教育部將持續結合學校與產業資源,推動無人機與影像教育向下扎根,讓世界透過孩子的鏡頭,看見台灣的創意與文化之美。

 

楊玉惠司長指出,教育部將從明年起推動為期三年的國家級無人機教育計畫,預計投入約50億元經費,協助各部會與學校深化無人機課程。國中小階段也將補助約22萬架次無人機,推動科普與應用教育,讓更多學生從操作中理解科技原理,培養創新能力。

 

今年「看見家鄉計畫」中,各地學校以孩子的鏡頭記錄生活故事,展現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彰化縣和東國小以《阿嬤ㄟ紗啊線》記錄和美紡織業的興衰,透過訪談老一輩工匠與接班人的故事,呈現傳產面對時代變遷的堅持與傳承;南投埔里國中推出《奔跑吧!巴宰》,由學生探訪鮮為人知的巴宰族文化,透過與族人對話,拍出對平埔族歷史的理解與尊重;而台南仙草實小關嶺分校的《歡迎關嶺我家》,以家庭餐廳為主題,細膩描繪祖孫三代的日常互動與情感連結,傳遞溫暖的人情故事。這些作品不僅展現孩子觀察家鄉的細膩眼光,也讓地方記憶在影像中持續發光。

 

世新大學廣電系教授、教育電臺《媒體來做客》節目主持人黃聿清(小黃老師)表示,「看見家鄉計畫」帶領孩子們以自己的視角重新認識家鄉。此次影展也特別放映由陳志漢導演歷時4年製作完成的紀錄片《看見家鄉的旅程》,完整記錄計畫推動初期的艱辛與感動,呈現「愛家鄉」教育精神的延續與實踐。小黃老師指出,這部紀錄片不僅見證孩子們從影像中發現家鄉、述說故事的成長歷程,更展現影像教育的無限可能,也期盼未來能在各大小影展中,看見這些小導演以影像為筆,描繪家鄉的美麗風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