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民族實驗國中的循環經濟家族課程,讓學生化身「小小碳偵探」,展開一場校園綠色任務。這群七至九年級混齡共學的學生,透過「六頂思考帽」創意思考法與實地操作,親手量測校園內253棵樹木的碳吸存量,讓永續學習不只在課本裡,更在生活中萌芽。
課程帶領人賴韻竹主任表示,循環經濟是落實SDGs的重要途徑。「淨零生活×校園樹木碳盤」是循環經濟家族課程本學期的第一項主題,結合九位老師的專長,設計出四大主題,包括淨零生活校園碳盤查、回收整理、修繕行動與創新實踐,並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講師協同指導,讓學生從探究中連結課本與生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民族實中說明,課程從「樹蔭下的氣候變遷」議題出發,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每一棵樹木,了解它們如何默默守護地球。學生從認識樹木固碳量,到親自進行碳匯測量與數據紀錄,不僅學會「怎麼量」,更理解「為什麼要量」。在實作過程中,學生驚喜地發現,數學課上學過的「相似三角形」與「比例式運算」,竟成了量樹時最實用的工具之一。學生透過任務挑戰與課程深化,讓學習不只停留在知識,更成為生活中的實踐力。
民族實中表示,老師們課堂上運用「六頂思考帽」學習單,引導孩子從多角度展開思考,像是「白帽」蒐集事實、「黑帽」分析困難、「黃帽」發現價值、「綠帽」激發創意,最後再戴上「藍帽」整合思路,為學校構思「無塑校園行動提案」。成果發表時,各組學生熱情分享量測經驗與創意點子;臺下學生則在簡報後積極提問,現場討論熱烈;老師們也針對觀察細節給予回饋與鼓勵。
參加課程的七年級謝同學分享,上課很有趣,大家都在提問和討論,覺得自己真的學會怎麼思考和表達。九年級陳同學則體認到,原來精準的數據背後,是團隊的默契與專注。
民族實中校長洪錫璿指出,學校邁入實驗教育第七年,持續以「領域」結合「議題」雙軸並行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跨域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學校在11月15日上午及11月18日晚上將辦理「115學年度新生教育理念說明會」,邀請家長走進民族實中,了解學校如何用課程實踐永續,用行動創造改變,活動詳情可上民族實中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