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將國高中上課時間調整為10:00–16:00,並移除非必要多元課程,有效改善睡眠品質與時間,成就更好學習效率」訴求,發起後數天就破萬人附議。教育部今(13)日做出回應,若上課時間由原來的8點左右至10點上課,每週將減少10節課,無法按照課綱安排課程,且國教署112年度調查各地方政府對於國民中學延後上學的意見,與今年諮詢會議地方政府所提意見一致,皆是「維持現狀」。教育部強調,課綱調整茲事體大,重大教育工程尚不宜貿然推動,但關於學生休息、睡眠改善及促進身心健康部分,將有相關配套機制。( 可上網看教育部回覆)
在相關配套部分,教育部在平臺上回應表示,今年(114年)2月19日頒布「教育部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在當前政策引導與支持下,學校與教師也關注如何在課程與學習生活中融入「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幫助學生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與負責任決定等學習;此外也培養應用數位科技、線上學習資源推廣與AI輔助學習,提升學習效率與數位素養,並推動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能夠有效時間管理、自我決定、提升學習效能。
為了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自我覺察、自我照顧與正向看待心理健康支持相關資源,教育部國教署自113學年度起於「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新增「身心調適假」請假別,讓身心調適成為正當的請假事由,有助於協助學生更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況,也促使教師、家長重視與覺察學生的心理狀況與需求,國教署將持續宣導及督導學校落實相關規定。
依據《學生輔導法》第6條規定,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三級輔導服務,另為反映實務現場學生輔導需求,學輔法於去年(113年)12月18日修正公布,合理調整及增加校園專業輔導人力,包含專輔教師、心理師及社工師等,並持續補助各地方政府及學校辦理相關增能研習及編制相關手冊,提升學校人員及家長對於學生心理狀態的覺察及即時協助。
有關國中早自習採彈性機制、避免強制早自習部分,教育部國教署將參考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有關青少年睡眠的生理時鐘、睡眠對青少年影響的研究,鼓勵地方政府就地方需求進行考量,研議早自習彈性制或試辦機制可行性,並評估辦理專家諮詢;亦將持續向各國、高中宣導,於訂定學生在校作息時間相關規定時,應依循民主參與之程序,與學生、教師及家長充分溝通,並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維護學生休息及健康權利,就午休、課間休息時間予適當衡酌調整,幫助學生在校生活時,有較充裕的休息及緩衝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部表示,也將持續推動就近入學、補助偏遠地區及非山非市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通學交通費等相關計畫,並持續每年定期配合交通部彙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增班」、「延繞駛」、「調整班次」的需求,提供交通部研商協處,透過逐步建置大眾運輸網絡,提供學生便捷的通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