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綱
1.須文蔚教授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國文系教授,但是自擔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以來,便長期投入宜蘭及花蓮兩縣的數位落差縮減工作至今,開始加入這項計畫的契機是什麼?
2.「數位共融及培力計畫」已經是行政院縮減數位落差相關計畫的第六期,請問一開始是意識到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或是在什麼樣的國際趨勢下,衍伸出這樣的推動工作?
3.在這橫跨20年的數位平權路上,每一期縮減數位落差的計畫都反映了當下臺灣社會所面臨的數位議題。請問前五期計畫在計畫主軸、推動方式或使用設備上有什麼不同?又各自對應何種數位困境或想要努力的願景?
4.依據TWNIC《2023台灣網路報告[1]》,自2017年起,臺灣每年的上網率幾乎持平,維持在82% 到84% 的比例,說明網路使用率可能已達天花板。前期縮減數位落差的計畫主軸以數位設備及網路的近用為主,在使用率及普及率已不太有成長空間的現在,「數位共融及培力計畫」如何調整計畫主軸與執行方法,讓整支計畫更符合服務對象的需求?
5.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遍布全臺數位弱勢地區之鄉鎮,而隨著計畫開辦到現在,與社區已有長期且緊密的連結與合作。在您看來,DOC與地方社區的關係是什麼?又能帶來什麼樣的資源以及協助?
6.您自2007年起接任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計畫以來,從事偏鄉數位教育的18年,請分享一則關於社區民眾至DOC學習數位或在DOC服務而改變人生或店家經營方式?
7.目前有什麼新興的科技產業、趨勢或觀念,比如AI生成的應用,或資訊安全等觀念的培養,是未來值得納入縮減數位落差工作裡的?對於「數位共融及培力計畫」以及後續相關的推動工作又有什麼期許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