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教育大不同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2024/10/22
邀訪來賓:李崗 執行長 / 蘇洋徵 導演
單元介紹

1938年,臺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長子顏惠民,十歲踏上前往日本求學之旅,借住在首相家。

1944年,一青和枝出生於東京。

1966年他們在銀座相遇,相戀、結婚生子,一青和枝成為臺灣名門望族裡的媳婦。

四十年後,女兒一青妙意外發現母親遺留的手箱……

在10月22日的「教育大不同」節目中,李崗監製與蘇洋徵導演分享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的創作初衷與歷程,以基隆顏家家族歷史為背景,展現了歷史的宏觀脈絡,也探索了個人在大時代中的選擇與掙扎。

李崗監製表示,他對這個家族故事產生興趣的原因,源於其深層次的歷史背景和個人糾結。《時光の手箱》聚焦的是一青妙的家族史,特別是她父親的故事。這段歷史涵蓋了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台日之間的政治和文化交鋒,並以一個台日混血家庭的視角來講述。李崗認為,戰爭和歷史往往由勝利者和男性主導的敘述,但這部作品希望能更多地呈現女性的故事。

蘇洋徵導演講述在家族中某個物件常常會勾起不同成員各自的回憶。這讓他在接觸《時光の手箱》時,特別感同身受。劇中的「手箱」便是這樣一個物件,它成為一青妙探尋家族過去的媒介,箱子裡的信件、日記和照片記錄了家族的歷史,也承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物件,對於一個家族來說,不僅僅是歷史的象徵,還是家庭記憶的具體化表現。將歷史拉近個人視角,讓觀眾透過劇中人的回憶去體會那段過去。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歷史的劇作,更是一部關於記憶和認同的故事。

李崗和蘇洋徵都曾涉足紀錄片領域,但他們認為,舞台劇相比紀錄片更能自由地展現故事。李崗指出,紀錄片在細節上要求極高,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必須精準,而舞台劇則擁有更多的創作空間,能夠在不違背歷史的前提下進行藝術性的詮釋。他們選擇將《時光の手箱》呈現在舞台上,正是因為舞台劇能夠提供更靈活的敘事手法。

這個舞台劇版本的《時光の手箱》,除了歷史的再現,還有現代人的觀點穿插其中,尤其是通過一位紀錄片導演的視角來講述。這位導演在劇中不斷地追問一青妙的家族歷史,透過現代人與歷史人物的對話,劇作探索了當下與過去的連結,也讓觀眾得以反思歷史中的選擇與命運。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以台日家族故事為主線,從個人的記憶與歷史的交織出發,探討了台灣在戰後時期的文化和國族認同問題。透過舞台劇這一形式,觀眾得以穿越時間,走進那些歷史中的人,感受他們的困境與選擇。李崗與蘇洋徵用真誠的態度,拼湊出接近真相的歷史輪廓,並通過舞台劇的方式,讓這段充滿張力的家族故事再次活現於觀眾眼前。

12/07、12/08下午2:30 衛武營歌劇院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