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座也是唯一以勞工為主題的高雄市勞工博物館,致力於典藏勞動史、推廣勞動教育、與探究勞動課題之性別平權。勞博館的館員和志工是非常熱血的一群人,6月12日教育大不同節目邀請勞博館李映萱課長,介紹《無框職人:翻轉勞動與性別的想像》特展。透過展覽,她帶領聽眾穿梭時代背景,回望性別勞動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也呈現高雄在地職人如何以行動挑戰職場刻板印象。
李映萱課長的特展介紹文章--1987年,婦女新知基金會聲援國父紀念館女性員工,揭露當時廣泛存在的「禁婚禁孕」制度。這些制度導致許多女性因結婚或懷孕被迫離職,卻無法可依。民間學者與倡議者遂推動《男女工作平等法》草案,主張禁止婚孕歧視、保障同工同酬、預防職場性騷擾,並倡議育嬰假與陪產假制度。這場運動成為今日《性別平等工作法》的基石。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於1981年生效,我國也於2007年批准加入,2012年正式施行《CEDAW施行法》,將性別平等原則納入國內法制,推動更多制度性改變。
而今,高雄勞工博物館以《無框職人》特展回應這些歷史進程,重新詮釋「勞動」與「性別」的關係。展覽延續館內經典角色「台灣工仔」,邀請五位來自高雄、勇於翻轉職業性別框架的「無框職人」,親手設計各自專屬造型,於館內一樓兒童勞動教育空間展出。在高雄市性別平等辦公室與女性權益促進會的支持下,展覽順利推出,成為一場兼具教育與文化意義的行動展演。
幼教老師陳永昌在以女性為主的教保領域中堅守專業,溫柔溝通,致力於培養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輕軌駕駛洪依君則以懷孕時仍堅守崗位的形象,展現母職與勞動的並行可能;空服員潘家洛認為,「只要懷抱包容與服務的心,不論性別,都能在機艙舞台上發光」;公車駕駛尤瑜渝鼓勵女性:「只要喜歡,就勇敢啟程,女生也能開得很帥!」;電力技術員林婉婷則以專業與毅力克服體能挑戰,證明女性同樣能在高空與重裝現場展現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