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集《音樂二三事》中,我們回顧了1980年代初期日本 City Pop 的幾首關鍵作品,並透過幾位重量級音樂人的創作,探討這股都市流行浪潮如何影響後世音樂生態。大貫妙子的《都会》開啟了節目,她冷冽而細膩的聲音,搭配坂本龍一實驗性電子編曲,既有技術層面的突破,也展現了都市夜晚的孤獨與情緒空洞。這樣的作品,標誌著City Pop不僅是消費文化的產物,更是一種對城市化進程的藝術反映。
松任谷由実的《中央フリーウェイ》則代表了 City Pop 早期對「現代生活」的浪漫想像。她細膩的歌詞書寫與旋律張力,使公路、夜景、戀愛成為當代日本生活美學的重要隱喻。而杏里的《I Can’t Stop the Loneliness》則體現了這股潮流的另一面:在看似輕盈、律動感強烈的編曲背後,隱藏著情感的失衡與焦慮。這種「明亮音色包裹脆弱情感」的手法,正是City Pop核心特徵之一。
山下達郎的兩首作品《Windy Lady》和《Sparkle》進一步彰顯他作為「音樂職人」的地位。他透過嚴密的編曲、聲響設計,以及靈魂樂的影響,把日本流行樂推向國際化的音樂語境。而角松敏生與亜蘭知子則分別在《Off Shore》和《ひと夏のタペストリー》中,展現 City Pop 對「夏日」、「戀情」等主題的高度提煉:無論是充滿律動感的吉他線條,還是低迴隱晦的女聲,都呼應了都市人對自由與情感的渴望與困惑。
這些作品共同組成一段關於城市、關於情感的聲音史。City Pop 並非僅僅是復古風潮,它是日本音樂在全球化初期,對自身文化定位與現代性的深刻回應。今天再度回聽,這些音符仍保有令人屏息的張力與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