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法》在2022年正式立法、頒布後,有關生態環境、農業甚至飲食文化永續發展的各種倡議以及實踐活動,開始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但食農教育在教學現場到底要如何執行呢?
高雄市立大寮幼兒園所規劃的方案課程「紅豆田,紅豆甜」,這個田是田地的田,也是甘甜的甜。園長郭香玲說,學校外圍就是一大片農田,這是最棒的在地文化教材,因此老師就帶著孩子開始探索自己成長的環境。
從在地取材,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連結社區資源,提供幼兒五感體驗以及情感交流的經驗,引導孩子認識土地。大寮幼兒園從幼幼班到大班的課程是循序漸進的「小小農夫養成記」,培養幼兒在認知、社會、語文以及美感等各個領域的多元發展。
然而,規劃教學課程是老師的專業,但要變成農夫種植紅豆對老師們卻是很大的挑戰。教務組長黃舒庭回想當初在討論課程設計時,真的是從零開始學習農事的專業。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老師們突破傳統教學框架,採用探究式的方案教學,與幼兒一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透過種植紅豆的文化課程引導幼兒了解生態永續的重要,從「生產」、「生態」與「生活」三個面向出發,培養孩子愛土地、愛生命、愛家鄉的情懷,也促使孩子對於生長的環境是有感且產生情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