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高雄市陽明國中的一群教師,為了提供學生有更多接觸海洋的機會,組成跨學科的教師共備團隊,開發跨領域的海洋探究課程「波浪」,分別結合地球科學、理化、數學、體育以及視覺藝術等五門學科,引導學生透過感官體驗與實地走訪,激發孩子對在地的認識。
波浪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帶領孩子走出教室,用感官去體驗海洋的不同樣貌,但除了感受之外,如何觀察與紀錄,是視覺藝術老師邱于欣希望在實地走訪前,培養學生有速寫的紀錄能力。
然而,親近海洋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融入其中,體育老師李建德原本計畫帶學生在愛河灣進行SUP划槳與獨木舟體驗課程,但在多項考量後,決定改為室內的替代方案,用戰繩讓學生實際感受波浪的力量。此外,在以往讓人感覺認知性較強的數學科目中,數學老師陳宏清選擇用「線對稱圖形」的教學單元,作為波浪課程的規畫主軸,另外輔以原住民圖騰作為引起動機,讓學生能有更深刻的具體學習。
地科老師侯依玲與理化老師翁郁凰希望能讓孩子的學習場域不侷限在自然教室,因為整個大自然就是教室,引導孩子觀察海岸線的變化、用手去感受沙子的粗細並了解他們的沖刷歷程,也能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感受旗津的人文樣貌與地景變化。
在孩子的心中造浪,陽明國中透過跨領域的探究課程,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也帶領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