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農業」對大眾來說可能並不是一個很熟悉的名詞,但大家對於園藝治療、食農教育⋯等,或許就多少有所耳聞,而這都是包含在社會農業的範疇中。所謂「社會性農業」social agriculture,是在關注社會不同階級與族群,在農村環境所進行的一切活動。本集節目的邀訪來賓,台灣社會農業學會理事長,陳俞安,便是致力於協助各身心障礙類別的人們,融入農業生產鏈。
陳俞安不到一歲被診斷出重度聽障,受到自身成長經歷的影響,他深切感受到大自然對於身心人格與感官的發展非常有幫助。於是他開始積極投入將農村環境與身心障礙相結合的議題,讓身心障礙的朋友們也能被大自然療癒。
不僅如此,陳俞安認為,身心障礙者被定義為「被照顧者」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農場的環境又相對社會職場單純許多,若是經過合理的「職務再設計」,會成為更適合身心障礙朋友們的工作環境,讓他們也能有機會成為生產者與重要的季節性勞動力,將身心障礙者受到的限制,轉化成超越常人的優勢。因此,陳俞安開始親自下田,成為一位農夫,在埔里經營著無毒友善的農場,他成為一個典範,就是希望為各障礙別的人士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
就像陳俞安說的:農業健康,國民才會健康;國民健康,社會才會健康;社會健康,文化、知識、傳承就會健康。這就是社會農業的意義。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主持人胡庭碩的腳步,一起來關心充滿希望的社會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