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燦爛時光

淨零減碳大哉問 一碗飯的碳足跡

2024/09/06
邀訪來賓:吳以健副研究員 農業部台中區農改場
單元介紹

   今天來聊聊一碗飯的碳足跡!研究顯示,同樣吃一碗米飯,一般米與有機米的碳足跡就差很多。

    原來,餐桌上的碳排也牽動著氣候危機,因此,如何選擇更低碳的食物呢?或許從選米開始吧!

    水稻不僅是國人的主食,也是台灣主要的農作物,稻米的耕作面積22.5萬公頃,約佔我國農耕地總面積的三成,因此農業部將水稻視為農業減碳的重要作物之一。

   可別以為植物會行光合作用就不會排碳,農業部指出,水稻在耕作過程中需要長時間浸水,會使土壤中的微生物進行厭氣分解,排放甲烷(CH4);田間施氮肥也會排放一氧化二氮(N2O);農作物從插秧到收割過程使用的耕耘機、除草機的用油用電都會有碳排放;露天燃燒稻草也會排放二氧化碳(CO2)等溫室氣體。

  還有,稻米收割後要冷藏保存、脫殼、包裝、運送、販售,到消費者買回家、煮成米飯,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碳排放。

  為了達到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各產業目前都加緊腳步,研擬如何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在農業方面,稻米生產過程造成的碳足跡,在所有農作物中最高。稻米生產如何減碳呢?

  今天節目中特別邀請農業部台中區農改場吳以健副研究員,進一步說明稻米生產碳排熱點、減碳策略,以及如何帶領更多農民往永續農業的方向發展?

­

農業部台中區農改場吳以健副研究員

農業部台中區農改場吳以健副研究員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