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氣候變遷、生態失衡,終於讓我們認清環境的承載極限與背後隱藏的代價,因此,聯合國積極推動永續發展目標,不斷提醒我們共生共榮的重要性、急迫性。
但「永續」涵蓋甚廣,似乎不是個人能力所及?
不,其實每個人都能在永續發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需求,且不危及後代需求的發展」。目標看似宏大,實際上跟每個人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對於「消除貧窮」,與其單靠捐助貧者,透過跨界合作、制度建立與資源平權等,更可以根本解決問題;在「責任生產與消費」方面,可以是對製造業要求改善製程耗能、減少廢棄物或資源浪費等,也可以是消費者自備購物袋或租賃取代購買等各種不同規模的行動參與。
SDGs 展現出的多元共好精神,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永續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參與其中,甚至提出實踐方案。
那麼,在永續發展的路上,工藝產業如何著力?
工藝中心自 1995 年起逐步推行綠工藝理念,強調工藝為滿足人之需要而生,源於土地帶來的材料與靈感,乘載著自然永續、多元平衡的本質特色。
工藝中心除了長期以社區工藝計畫關懷地方社造經營,2021 年臺灣綠工藝希望工程計畫前進偏鄉、長照中心、醫療機構等,為樂齡長者、身心障礙者及弱勢群體提供工藝活動。
2020 年起工藝中心也陸續投入廢棄陶瓷、廢棄魚鱗等回收材料再造的研究計畫,希望在材料源頭串起循環。
2023 年循環工藝計畫,是工藝中心首次以永續循環為題的專案,公開徵件,包括對工藝物料廢棄問題的田調研究、再利用廢棄物料的產品開發,以及使用廢棄物料辦理社會性活動的社會設計。共獲 72 個提案熱烈響應,有 53 個團隊投入行動。
循環工藝計畫在短時間內收到大量來自產業的提案,說明大眾對永續循環議題的關切,因此,2024年工藝中心以永續工藝為名再出發,鎖定四項子題:永續行旅、永續教育、健康與福祉、責任消費與生產,期待提供工藝在社會永續策略上的典範。
例如永續行旅:期待透過行程設計,帶領參與的旅人從永續的視角走入地方歷史、產業脈絡、文化特色,與居民交流,讓每個旅人體會地方獨有的故事與驕傲,進一步加入,成為一起寫地方故事的人。
今天節目中邀請工藝中心設計組翁子馨、美推組李雅慧,分享永續工藝過程中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