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節氣與生活。配合大自然24節氣,找到調養保健身體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天氣怎麼變化,人就跟著一起變,順應天時。
3月20日今年的春分已過,以中醫的觀點,春分過後,陽氣升發,陰氣漸衰,因此養陽氣、順肝氣是春分的重點,這段時間要注意「情緒疾病」、「流行性感冒」、「季節性過敏」的好發。
下一個節氣是4月4日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節氣的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呢?今天節目中,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系系主任也是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教授,將進一步說明清明養生與節氣禁忌!
另外,氣候變異,時序到了春天仍有寒流報到,忽冷忽熱,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張文德教授說,此時、來一杯暖心又暖胃的「印度香料奶茶」正好。
立夫中醫藥博物館近期推出博物館處方籤,4月10日語長照機構舉辦足浴舒心.草本暖憶活動。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的概念起源於英國,目的在擴展醫療照護的視野,從傳統的藥物治療延伸到心理、社會與環境等全人健康照護。博物館處方箋是其中重要實踐方式之一,透過文化資源與非藥物介入手法,為參與者提供多元支持,建立正向情緒,並促進社會連結。
「足浴舒心・草本暖憶」活動,以長輩熟悉的中醫藥文化為主題,透過多感官引導與足浴包手作體驗,幫助舒緩壓力並提升認知功能。立夫中醫藥博物館誠摯邀請長輩一同體驗傳統中醫藥的療癒力,感受身心的放鬆與愉悅,也期望在文化與醫學的交融中,讓長輩獲得全方位的支持與陪伴。
張文德教授表示,現代博物館不僅是知識傳遞的場域,更是促進身心健康的友善空間,期望讓長者在文化與醫學的交融中,獲得全方位的支持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