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兩個充滿活力和熱血的故事,他們各自在彰化的社區、偏鄉,透過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串連、跨界整合,為沒落凋零的地區,帶來翻轉的力量。
包括以彰化永靖為軸心、持續捲動到二水、社頭、田尾、花壇、埤頭⋯的「可可新故鄉」運動,它結合地方創生、文化和教育的創新,不只講可可產業、可可文化、特色課程,還有一個老人返鄉的情懷!
另外、由芳苑在地青年組成的「風灣的船」團隊,在芳苑的黑蜆養殖場旁邊,擺下了一張張餐桌,透過食物設計把芳苑的風土、物產轉變成精緻的菜色,讓大家來到芳苑,可以有豐富的五感體驗。
他們都為地方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契機的生態系統,原本安靜的偏鄉現在像個正在甦醒的青年,有夢,也有力氣!
返鄉難不難?聽聽他們返鄉後、對鄉土的重新認識到重新詮釋!
【彰化芳苑物產餐桌計畫!魚塭辦桌】
彰化芳苑在地青年組成的「風灣的船」團隊,以「魚塭餐桌」為核心概念,集結了芳苑物產跟設計美學,將蚵仔、羊肉、黑蜆等芳苑在地食材,轉化為具有體驗感與敘事性的料理,打造了最接地氣的風土宴,從一道道的菜餚裡,形塑出對這片土地的想像與承諾。
「風灣的船」集合物產、體驗、景色與生產者,在地品牌包括「天香羊肉爐」、「通利水產行」、「雷打石食品工坊」以及「二拾家居」、「森一空間」專業美學設計,融入芳苑的風、海水的鹹、土壤的氣味,帶民眾探索芳苑的魅力。
「風灣」是芳苑的台語諧音,「風灣的船」象徵著一群青年對土地的情感投射,這是一場集體航行:從產地到廚房,從地方到舞台。
團隊投入地方物產田調,走訪農地、牧場、魚塭,去挖掘餐桌的創作素材。
終於、在芳苑的鹹水土地上,擺下了一張張餐桌,透過食物設計把芳苑的風土物產轉變成精緻的菜色,讓大家來到芳苑,有豐富的五感體驗。
團隊中「二拾家居」創辦人陳柏瑋說,這不只是一頓晚餐,是他們為芳苑這片土地寫的一首詩!
今天節目中邀請芳苑「風灣的船」團隊成員、宜家牧場的創辦人吳宜家,來分享魚塭裡的海風辦桌,在漁塭摸蜆、體驗漁人生活,搭鐵牛車到漢寶濕地看夕陽,了解芳苑的人文故事與產業現況!
她說,芳苑物產餐桌計畫中,魚塭辦桌是限定場,如果錯過了,接續會在彰化市設計展期間舉辦,歡迎跟上!
【可可新故鄉 種滿可可樹的返鄉路】
這幾年、政府全力推動地方創生,越來越多人抱著理想來到地方,鄉鎮、社區裡出現許多年輕的身影。
但這三年來,奔走在南彰化幾個鄉鎮,推可可樹種植、跟農民契作收購可可豆的江智超,卻已年近七旬!
他是在大陸經商40年的成功企業家,疫情期間回到家鄉,看到農村高齡化、產業空洞化的永靖,95歲的老人家還在田裡工作,年輕人口外移,母校德興國小招生困難,三年後將廢校,他震驚又心急,對故鄉的情感轉成使命,要想辦法把年輕人找回來!
經過幾個月的深入走訪與評估,他認為、可可樹可以是在地產業的新選擇!
目前屏東是全台可可最大的種植縣市,製作的巧克力甚至拿下國際金牌獎,從小可可果農走向大莊園,也為屏東農村再造新生!
但除了做巧克力,江智超相信可可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他說,台灣的可可豆不可能跟非洲、中南美洲的大市場競爭,但台灣有優良的農業生產技術,嚴謹的食品管理、環保法規,生產的可可豆更優質,適合做生物科技、保健食品,反而在杜拜、日本找到新市場!
所以,他先在老家永靖種下一公頃可可樹,成立生產合作社,以保證收購方式鼓勵農民種植,現在契作面積有50公頃!
江智超也在德興國小帶老師和孩子種可可樹,設計特色課程,讓孩子認識土地、認識農業,了解人和植物、人和土地、環境的關係!
家長問他,孩子這麼小,教這個有用嗎?他說,將來他長大了,那一天想起家鄉、阿公的田,想回鄉種種看,10個孩子中只要有一個回來,農村就有希望了!
113年第一學期,德興國小有13名新生報到,不用擔心廢校了!
現在,南彰化有更多鄉鎮加入可可產業,江智超更賣力、持續努力為彰化打造台灣的「可可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