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臺灣史輕鬆聽

08臺灣鐵道支線如何從產業發展到觀光

2025/10/01
邀訪來賓:蔡蕙頻 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單元介紹

歷史上曾經存在的鐵路支線還有淡水線,但是隨著捷運的鋪設,淡水線在1988年停止營運、走入歷史了。
為什麼會有這些鐵道支線呢?這和地方上的產業有很密切的關係,它們原先都以載運相關物資為主要的鋪設目的,在各條支線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平溪線、內灣線和集集線。平溪線原本是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的運煤專用線,1921年通車,經過菁桐、平溪、嶺腳、十分、猴硐等站,全長十三公里。內灣線的鋪設,是因為內灣地區因樟腦、木材和煤礦的開發,在1920年逐漸受到重視,1944年日人開建新竹到竹東間鐵路,但內灣線卻因當時已是二次大戰的末期,殖民政府無法完成,戰後在臺鐵的興建之下,直到1951年完工,全長27.9公里。而集集線是從縱貫線的二水站,經過濁水、龍泉、集集到車埕,同樣是在1921年通車的,全長29.7公里,原本屬於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所有,是為了運輸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材料而建。水利工程告一段落後,總督府將它收歸國有,成為鐵道部所轄支線,名為集集線。
隨著戰後臺灣產業轉型、環保意識抬頭等原因,1980年代以後,林業、煤礦業等產業逐漸沒落,當年為了載運物資而鋪設的鐵道支線也出現運量衰退的現象,後來又因為觀光的需求,鐵道支線逐漸轉為以觀光和客運為主,成為我們現在喜歡搭乘的各條支線了。

阿里山森林鐵路/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阿里山森林鐵路/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