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臺灣史就知道這四百年來有很多慘澹的歲月,所以今天台灣有這麼好的生活環境,實在需要感恩,因為這都是先人努力奮鬥的結果,其中也不乏許多悲劇的上演。臺灣有罵人的話;路旁屍、khàm畚箕等等,在當時因為各項條件都差,所以能活下去都是最大的幸福,再加上外來移民,利益的衝突,所以爭鬥是必然的,因此也有許多的枉死鬼。早期農村社會在偏僻的鄉下,常能看見有應公廟,現在七月也會普渡,這些風俗另一個角度看,是鬼道的關懷。其中有一句我因象深刻的;做鬼也搶無蕹菜湯,早期臺灣是移民社會,散赤人、艱苦人因為生活過不去,所以都會遷離原鄉來到他鄉外里拚搏、開墾,當時福建、廣東沿海是離臺灣最近的地區。這些在歷史的演變中,天災地變是無法控制的,我阿嬤常說這是[做天代]。日本剛到臺灣十,臺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再加上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這是當時福建巡撫徐宗幹的名言。幾百年來有許多冤魂死鬼,所以才有民間普渡拜好兄弟的風俗,如果用這個角度看普渡,我們就會有另一種思考,因為他是枉死在他鄉外里的冤魂,沒有自己的親人後代,這都是人們口中的孤魂野鬼。我們另外有句話常說;孝孤,這個估就是指孤魂野鬼,還有一句做鬼也搶無蕹菜湯,因為民間傳說清朝時臺灣曾發生過疫情和飢荒,相傳保生大帝慈悲降旨,只是住民鄉親就地取材,煮蕹菜湯止飢、解毒,度過危機,為什麼是蕹菜湯?因為好兄弟和人一樣,想吃山珍海味,當然好的飯菜先搶,剩下無滋味的蕹菜湯沒人搶,這樣晚到的、較虛弱的舊還有食物可以吃。做鬼也搶無蕹菜湯,是教訓懶惰、邋遢的人,形容他像是連蕹菜湯也搶不到的鬼,實在是個無路用的人。另一個意思是,沒熟的蕹菜湯(空心菜)空心,意味我們不熟也無心留你,所以你(好兄弟)吃完這個普渡就走。
音量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