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次說到蕹菜湯時,有句俗語;做鬼也搶無蕹菜湯,當然這有其風俗,今天我們要進一步說毛呼、必桃。常聽人說[欲食毋討趁,食呼都無],另外長輩較晚輩時也常常會說;你是捌一箍呼、你講一箍呼,教育部的字典也收錄一句;毛呼龜粿粽,紅包隨你送。這句又是什麼意思? 字面的意思是,中元祭品中有毛呼、紅龜、必桃、菜粽等等,香案桌擺滿;紅包隨你送是說,紅包包多少隨你的意思。這句話是用來諷刺,師公、道士在中元普渡的時候,念經不專心,隨便唸,唸到最後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唸什麼,而是視線所及都是香案上的供品,因此就有毛呼龜粿粽,紅包隨你送的語詞出現。
接下來就來說說為什麼台語文中常常出現;呼。毛呼其實是一個外來語(佛家語),所以毛呼有許多寫法;毛呼、摩訶,因為早期舊曆七月普渡時,都會使用糕餅類祭拜,但有一個大特色就是都是無餡料糕餅,有些勢必糕、必桃,外型像發糕,不過其色為白,這種祭品是為祭拜好兄弟,所以長輩說你是捌一箍呼,意思是這個呼是要祭拜的,要給好兄弟吃的,你如果認識呼,那你是個鬼嗎?亦為諷刺你是個小鬼。但現在已經演變成諷刺你是個沒常識沒知識的人,因為有些知名道士七月的生意較好時,都被請走了,剩下比較資遣或不具有知名度的,因為道行淺研究不夠透徹,或經唸的不夠熟忘詞,所以眼睛看到了就直接唸出來,不按規矩,因此就有[毛呼龜粿粽,紅包隨你送]。
另外,必桃是為好兄弟祝壽用的,必桃是白色糕點中間一道裂縫,意謂祝福好兄弟早日轉世投胎,脫離地獄之門。毛呼的另一個名字是必糕,外型是聖潔的蓮花,有普渡眾生之意,所以民俗祭品往往都有其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