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漁業生物學與認識中式古帆船

2023/04/12
邀訪來賓:陳國書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 李其霖 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4/13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漁業生物學- 認識太平洋黑鮪與長鰭鮪

壽司和生魚片受歡迎的程度大幅提升,已使黑鮪受到嚴重傷害。無論是大西洋、太平洋或印度洋,過漁已經使黑鮪族群大幅減少,朝向滅絕。管理單位無法設定嚴格的漁獲配額,而非法捕撈也四處橫行。
圈養繁殖可能可以挽救黑鮪,不過困難重重。日本和歐洲的研究團隊已經在實驗室裡繁殖鮪魚,而現在澳洲有一家公司正試圖把這種技術擴大到商業規模。

黑鮪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佳餚,在1900年代初,黑鮪被稱為「馬鯖魚」,牠們的紅色魚肉味道較重,被認為只適合給貓、狗吃。不過,在美國紐澤西和加拿大新斯科細亞地區,專門獵捕大型魚類的漁夫仍然喜歡黑鮪,因為這種強壯有力的魚是值得一戰的對手。黑鮪一直到20世紀後半葉成為食用魚時,價值才節節高升,同時壽司也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菜單上。
鮪魚有很多種,拿來做三明治或沙拉的罐頭鮪魚,通常不是正鰹就是長鰭鮪。正鰹體長約一公尺,世界各地的捕獲量都很大,被當成「淺色鮪魚」來販賣;長鰭鮪則是另一種市場上稱做「白肉鮪魚」的小魚。體型較大的黃鰭鮪和大目鮪也被大量捕撈,不過這兩種魚做成壽司並不怎麼美味,通常拿來烤。而魚中的巨無霸──藍鰭鮪(即黑鮪魚),是壽司及生魚片的首選,成為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食用魚,但黑鮪也因此躍上另一項不怎麼光彩的排行榜冠軍:牠可能是瀕臨絕種危機最高的大型魚類。過漁問題不斷把黑鮪推向滅絕,牠們可能很快就會消失,除非魚類養殖業者學會如何圈養繁殖。

 

來賓: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國書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認識古帆船- 中式帆船

中式帆船自宋、元兩朝蓬勃的航海事業開展之後,一直到清朝初年都是東亞到南亞水域的常見船型,在英文中被稱作「junk」,通常泛指有蝠翼狀或長方形縱帆,並有平圓底或尖底的中國式船舶。 junk 日本人直接從英文音譯後寫為「戎克船」。

中式帆船的特色與分類:

曾經縱橫東亞到南亞水域數百年,讓歐洲及阿拉伯的旅行家及探險者驚豔的中式帆船,在外型上可以分為平底的沙船系列(適合沙岸地形使用)及尖底福船系列兩大類型。從前沙船只在長江沿岸及長江口以北才比較常見。這些不同形式的中式帆船與其他地區的船隻相較,有以下幾點特色。

在船體結構方面,從平底到尖底的各種過渡型態都有,可以適合不同的環境使用。例如平底的沙船可以在沙岸上坐底,與筏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尖底的福船、廣船,適合於風浪較大的海域航行。此外,一定有橫向隔艙壁,有時也有縱向隔艙壁,可以提高船體結構強度,並防止船殼破損時大區域的進水,提高船難時的存活率。

在推進與操控裝置的篷帆系統方面,具有蝠翼狀或長方形的縱帆,使用上類似扇子,可以開啟或捲收帆面全部或一部分,容易移轉方向。而在板舵系統方面,船的兩側安裝「披水板」(沙船用)、「中插板」(帆筏用)以抵抗船隻受風側漂,減少橫搖運動。船底則有凸出的龍骨(福船與廣船),以及船尾裝有可用繩索升降、用來控制航向的艉舵。

在性能上,以現代的造船理論與設計工具計算後發現,幾種典型中式帆船的性能有所差異。在穩度方面,等長的福船、沙船與明朝水師旗艦「戰座船」三者來比,沙船的抗風浪能力最差,除非能善用「披水板」提高穩度,否則不適合於風浪大的海域航行,沙船亦屬於平底船不適合外洋駕駛。戰座船在小角度橫傾時較穩,易於攻守,適合水上作戰用。福船則有極大的穩定範圍,較能在天候險惡時航行。在阻力方面,沙船細長,阻力最小,而戰座船與福船相近。

 

在鄭氏王朝、清代以前,臺灣幾乎無船舶發展的相關資料,此時期的船舶製造以原住民為最主要,原住民中會造船技術的族群相當少,其中以達悟族及凱達格蘭族為主,至於其他的平埔族因資料侷限,較無確切的史料可以佐證,但以世界普遍的情況來看,居住於海邊的平埔族群想必亦有屬於他們的船舶特色。以帆船時代來看,因為材料皆木質,所以船的維持時間是有限的。以清代的戰船來看,其年限為,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十年拆造。但大多數的船隻都很難達到這時間,木質材料畢竟無法在海上支撐那麼長的時間,這會牽涉到選材、乾燥、保存及防腐等步驟的因素。

在十五-十六世紀,於臺灣海域一帶出現的舟船,除了原住民與中國帆船之外,另有葡萄牙船、西班牙船、荷蘭船、日本船、安南船等等。臺灣早期船舶除了原住民船隻之外,主要源自於大陸體系。中式帆船的特色為前尖後碩,像鳥禽樣貌、方頭方艄、尖底的福船和平底沙船、水密隔艙結構、披水板構造。中國傳統船隻就水下船體橫斷面而言,有尖底船和平底船的區分。尖底船與沙船的分隔點在長江口,長江口以南為尖底船為多,以北則為平底船。

 

西式帆船最寬處在中間稍前,目的在取得較大的船頭浮力。因為帆船航行時,船頭有下壓的現象。中式帆船則以寬闊的關頭板因應。西方船舶水下船體形式則仿效水中游魚。在劍橋麥格大林學院 (Magdalene College)丕卜士 (Pepys) 圖書館中 Matthew Baker 1586年的原稿中:船身繪有魚,正如當時船匠的造船準繩:「鱈頭鯖尾」。最寬處在中間稍前,目的在取得較大的船頭浮力。因為帆船航行時。方頭方艄是指早期木造帆船,從船的正上方往下俯視,船頭前緣與船艉後緣的最高處較為方寬,並非尖型。這樣的船型具有寬敞的甲板與較大的浮力。

 

來賓:

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 李其霖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柯提茲的海》節錄    約翰.史坦貝克、立克茨      黎湛平譯

 

 

······「船」在自然界完全沒有對應之物。人造船,而人也反過來從船獲得自我心靈的變體,以致他在看見棲於水中的船隻時,深情地胸口一緊。一匹馬、一隻漂亮的狗有時也會迅速勾起類似情緒,但是在無生物中,唯有船能做到這一點······造出這艘最棒、最貼近自我的工具的人,他得到一顆船型心靈;而船則獲得人型靈魂······維京人何以希望身後能讓遺體隨無人船漂向遠方,因為人船共存,缺一不可;若前述方式不可行,那麼也必須將此人與他的最愛——他的女人和他的船——擺置成一個封閉圓圈。在岸邊熊熊烈火中,三者朝著同一方向啟程;最後又有誰能從聚疊的灰燼中看出男人或女人止於何處,船身始於何處?

 

這份人與船的奇特認同實在太過完整,以致若有誰能用炸彈或魚雷或砲彈摧毀一艘船,其內心必然存在殺意;若非擁有「自我毀滅」這個我族與生俱來的悲傷特質,此人肯定下不了手。人類似乎擁有「謀殺」的天性。唯有這份天性能使我們做出炸船這種令人作嘔、親痛仇快的行為,因為我們可以、也有能力殺死我們的最愛——想當然耳就是我們自己。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