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臺灣海洋傳統地名.臺灣玉:海上絲路與臺灣史前社會

2023/05/11
邀訪來賓:李侑儒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洪曉純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5/11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花東傳統地名與海洋文化

根據考古發現,臺東海岸在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八仙洞遺址,新石器時代 亦有小馬、舊香蘭等遺址,說明數千年前當地居民傍海營生的生活樣貌;知本 溪口一帶更是阿美族、排灣族傳說中祖先渡海登陸臺灣的地點所在,乃是史前 時代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文化往來交流的玄關口。另一方面,除了久居於此的 阿美族、太魯閣族等各族群之外,在十九世紀以後,又陸續有馬卡道等平埔族 群以及漢人穿越中央山脈或環島航海移居於此,無論從事農耕、漁業或貿易, 皆與海洋保持密切關係,從而留下眾多珍貴的海洋文化資產與歷史發展軌跡。二十世紀後來自日本、琉球的漁業移民,更使得當地的海洋文化及歷史更加豐 富。這些人群移動的歷史也充分展現出臺灣島嶼數千年來多元並存且又錯綜複 雜的海洋性格。針對台灣地名的學術研究,早在日本統治時期即已開啟,其中最著名者如 伊能嘉矩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台灣部》(1909,中譯本《伊能嘉矩.台灣 地名辭書》2021年出版),3 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1938)等著作,4 透過 田野調查實地走訪採集而成,保留二十世紀台灣各族群居民對於當時地名的稱 呼、語音及意義,在今日看來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基礎。

 

來賓: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李侑儒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臺灣玉-海上絲路與臺灣史前社會

澳洲大學研究員洪曉純在東南亞發現類似卑南遺址鈴形玉珠,和以台灣玉為原料的玉飾,她認為除了語言證明台灣原住民和南島語族有重大淵源,台灣玉的發現也可佐證,可能有貿易行為或遷徙的淵源。
近期南島語族研究會中,「台灣玉與南島語族的擴散」經中研院院士臧振華、澳洲國立大學榮譽教授Peter Bellwood、研究員洪曉純、美國關島大學教授Mike Carson、英國凱威廉森教育基金會Roger Blench博士的研究發表中,讓南島語族擴散及台灣玉與東南亞考古的密切關係有進一步認識。臧振華認為,南島語族全球約有四億人口,台灣原住民也是其中一部分,目前人數雖只有五十萬,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台灣原住民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南島語,在學術界看來非常是重要的課題。Peter Bellwood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可追溯最古老、資訊最豐富的地方,可能遷徙擴散範圍包含印尼、越南、菲律賓、馬達加斯加等地,考古證據可追溯到距今約四千多年前。

洪曉純則透過在東南亞考古發現的台灣玉研究,進一步佐證。她說,即使無法完全證明東南亞南島語族源自台灣,至少也有海上貿易網絡,因考古發現史前台灣玉也在東南亞地區發現,包括菲律賓、婆羅洲北部、越南南部、泰國南部等地,也有許多玉器以台灣玉為原料。她認為史前時代台灣與巴丹島、菲律賓等地已有很密切的關係,早期玉器可能都是「台灣製造」,透過移民配戴帶到東南亞,典型例子像卑南遺址的鈴型玉珠,就在菲律賓被發現。而距今二千年前台灣鐵器時代的瑪瑙珠、玻璃珠、青銅器模具、整套工藝技術或產品,很可能都是從東南亞大陸輸送而來,證明當時雙方已有往來,而非單方面遷徙。

 

來賓:

國立澳大利亞大學研究員- 洪曉純博士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車過花東海岸線》 廖偉棠

太平洋就在這裡

白芒草的舞團就在這裡

你能瞄準它們而不被刺瞎眼睛嗎

海在天邊區分了七色

死者在林蔭聽不到人間閒話

你能喚醒祂而不被夜鷹擄走嗎

還是你沒有重量還被風修改了故鄉?

收起你的相機,收起那把槍

愛上那個戴鳶尾花帽子的老媽媽

愛上那個聽了一路陳昇的醉漢

愛他們,但保持一海峽的距離

然你才可以坐上這艘回家的慢船

像那個踢著易拉罐走向巨浪的男孩

被愛人緊緊擁抱

雖然你沒有重量還被風修改了故鄉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