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08/10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鎖管季船長的一天
太陽快要下山了,漁港卻熱鬧起來,原來是漁民們準備要出海捕鎖管了。他們得在天黑前趕到漁場,但為什麼要在晚上捉鎖管呢?漁民們又有什麼特殊的漁法可以讓漁船豐收回港呢?
鎖管是台灣人最常食用的海鮮之一,又稱做小卷。每年的4-10是台灣漁民捉鎖管的季節。由於鎖管特有的趨光性,捉鎖管也形成了特殊的漁業文化--燈火漁業。在這段期間,每到夜晚海面上就會出現點點漁火,從岸邊看是非常優美浪漫的風景,但每個熾亮的燈火之處,都是漁人努力與大海拚搏的場域,是他們討生活的奮鬥之地。
船長林新永來自三代的討海人家庭,十四歲就跟著父親下海,如今年逾七十,仍迷戀一個人的海上時光。在海上漂泊的時光中,林新永時常寫作排解寂寥,更以台語詩紀錄海事和討海人的心聲。身處這個「有海無魚」的時代,一生與海為伍的林新永船長在片中有感而發:「以前的海是很乾淨的,現在下網魚鉤都會勾到塑膠袋和一些垃圾。」後來他成為沿海漁船協會理事長,時常呼籲其他漁船出海時順道捕撈海漂垃圾,為海洋生態盡一份心力,展現他對海洋的深沉情懷。
來賓:
林新永船長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外木山王爺文化祭
俗話說:「落海靠媽祖,起岸靠王爺」,主管海上之事的媽祖為台灣民間重要信仰,走訪西岸漁村,會發現以王爺廟居多。據說全台每七間廟宇,就有一間為王爺廟;迎王爺、王爺海上遶境文化祭,也成為王爺生日重要的慶典活動。
這項特殊的宗教儀式,經由外木山漁村居民傳承已有近百年歷史,幾十艘巡江的船隻從外木山漁港出港,船隊途經基隆港、八斗子漁港、瑞芳深澳漁港,再繞行過基隆嶼後經過金山、野柳岬、龜吼、大武崙幾處漁港,最後回到外木山漁港。
這項特殊的宗教儀式已有近百年歷史,當遶境船隊進入各漁港都會以遶行三圈進行「祈福」,並由當地漁船出港迎接王船、沿海拋灑紙錢,或以燃放鞭炮回禮等「添載」儀式,祈求王爺保佑百姓安居樂業、漁獲豐收。
五府千歲,千歲即王爺神的統稱。由姓氏組成的五府千歲中,以大王爺李府千歲、二王爺池府千歲、三王爺吳府千歲、四王爺朱府千歲、五王爺范府千歲,最為常見。
五府千歲各有專長,其中就有「二王好流水」一說,就是指池府王爺有護佑討海人之意,相傳只要漁民出海捕魚奉請池王上船,當天必豐收滿載,所以台灣海線,許多討海人都是祭拜池府王爺。
農曆6月18日清晨6點,來到外木山漁港。每到池府王爺誕辰日,全村的人無不早早為「王爺海上遶境活動」做足準備。討海人為求出海平安、漁獲滿載,村民從以前就開始自發的進行這項特殊儀式,傳承至今近百年歷史,儼然成為一年中重要的文化盛事。
來賓: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鄭瑩憶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和平島與河豚和我 》◎鄭順聰
我,面對一整片海洋
獨自剖開手中這隻河豚
刮去刺後淘空腥臭內臟
真正所剩無幾了,光陰
最細嫩可口的賣給過客
百次、千回、萬多個日子
生息其上的島浮球那般
被魚鱗的寸寸波光包圍
基隆嶼遠望如何清晰可辨
海洋隔開深藏的藍色心事
陽光坦率角度最適宜時
街巷與挨擠的住屋分明
流動的男女跨過橋也橫越身體
苦命的婦人喝下感冒糖漿
風挾帶丈夫拳頭迎面而來
消波塊,收翅的鳥縮成句點
纜繩廢棄
繫住碼頭的空空蕩蕩
粗礪與散亂,蕭索或哀愁
我,還是蹲踞在原點
在無意識的重複的殘忍之中
忘掉鹽添加的傷口,也不想
海平線的彼端是否理想靜美
殘餘的流言與雜碎統統丟棄
任堤防伸長雙臂
迎接熾熱的夏季
漁船滿載疲憊空蕩
亦無傷,只要期待
拉出一條航線,日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