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從冷工藝到高溫工藝技術-漢本人的貿易商角色與透過海洋的工藝交流

2023/08/24
邀訪來賓:劉益昌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 / 朱正宜 庻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譚洋 譚洋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8/24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漢本遺址對海洋立國台灣的重要意義

目前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公告的國定考古遺址共有11處,第8處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於2012年因蘇花改工程意外現身,埋藏古代人群出海遠洋的故事,出土豐富遺物及聚落遺跡,是解開東海岸人群流動的關鍵遺址。該遺址目前已完成階段性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的初步整理工作,遺址涵蓋年代自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或甚至更早,其文化內涵呈現出成熟的高溫工藝,包括金器、銅器、鐵器,為臺灣當時先民重要的裝飾與工具用品,也發現完整度極高的聚落型態,家域間疊石駁坎相鄰,櫛比鱗次、參差有序,他們擒熊、採貝、鏢魚、冶金、鑄銅、煉鐵,並藉由海洋與島內外其他族群交易,互通有無,自有一套與山海相處的生活法則,充分顯示早期人群之海洋文化特色,對於當今以海洋立國的臺灣而言,具特殊啟示意義。

 

來賓: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益昌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最早的臺商-漢本人的海洋精神與航行貿易

座落在宜蘭南澳漢本車站附近的「漢本遺址」漢本遺址的位置,坐山面海,剛好就落在山坡地上,一般被認為是個交通極為不方便、不易人居的地方,但誰也沒料到,這裡卻出土了如此豐富的文化遺址,不但留有聚落居住的痕跡,更有山坡地耕作留下來的駁坎遺址,證明這是一處居住、生產皆有的聚落。

考古學者劉益昌以「最早台商」形容漢本人,推測他們當時可能就有海上貿易能力,漢本人帶著當時製造的精美玉器,搭船到東南亞或南洋地區,交換玻璃珠、瑪瑙珠等裝飾品,還帶回了新穎的煉鐵技術。遺址中挖出來的魚骨、貝類,數量多到數不清,顯示漢本人和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船隻,他們航行於東部和北部之間,順著蘇花海岸一帶,聯繫到淡水河口,這也像極了最早的「蘇花道路」原型,但卻是一條重要的海上公路。

此外,透過漢本人的埋葬習俗和遷移路線,劉益昌也推測,漢本遺址的這群人,很有可能和凱達格蘭族、阿美族、排灣族部分氏族有關係。無論是從遺址的規模跟文化內涵,這在台灣考古史上可說是一個重大發現。

來賓:

庻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正宜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南方澳〉陳黎

 

我的大姑姑嫁到這裡

嫁給她捕魚的丈夫

讓我們在隨爸媽坐車去蘇澳時

有新鮮的魚吃

 

南方澳,海很藍,水

很深。她話很少。生下

三個小孩,看他們長大

結婚後,她離家當尼姑

 

我一直覺得這很深奧

很南方澳。我的大姑姑

和她女兒一樣漂亮,很少

抱怨很少凶,突然當尼姑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