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離岸風電與海洋產業

2023/10/12
邀訪來賓:張珮錡 國家海洋研究院綜合規劃及人力培訓中心 / 郭兆偉 社團法人臺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10/12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台灣西部離岸風能潛力分析

 

在所有綠能能源之中,風力發電可說是眾星拱月,被世界各國推崇且急欲跟進。讓風力發電早早擠身進入國際綠能主流的原因,不外乎是風力發電過程所產生的污染,相對於其他綠能能源較低,且實際運作狀況幾乎可達到零排碳的目標,被譽為是「最乾淨的能源」。

經過多年的發展,優良的陸域風場趨近飽和的狀況下,離岸風場已經成為各國風力發電發展策略的進行式;以目前全球的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分佈來看,超過97%的離岸風力發電裝置位在歐洲地區,而目前前三大累積離岸風力發電裝置量的英國、丹麥和德國,不止於此,甚至已經開始部署、準備進攻未來的風力發電市場 — 亞洲。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發布的預測曾指出,未來的風電市場將以亞洲為主、其次為歐洲與北美;而位處亞洲的台灣,早在2014年時就曾在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的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研究展露鋒芒,該項研究指出世界上風力最強的20處離岸風場,其中有16處就位於台灣海峽內,還包辦了第二名至第十名的寶座。

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地理位置深受季風影響,台灣海峽在每年10月開始迎接東北季風,外加台灣中央山脈與福建武夷山脈的夾擊,讓平均風速可以達到罕見速度;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發現彰化沿海地區的常年風速高達7m/s以上,風力平均密度超過750W/m2,因此,不難想像台灣海上風力發電的潛力驚人。

雖然相較於陸域風場,離岸風場屬於高成本且高風險的開發,但隨著離岸風機產品生產經驗值持續累積,生產效率也逐步提升,且原物料採購成本不斷降低,種種因素對於未來離岸風場的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來賓:

國家海洋研究院綜合規劃及人力培訓中心- 張珮錡博士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大陳群島的海洋文化與信仰

大陳島撤退是發生在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2月8日至26日,中華民國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目前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2.8萬餘名居民全部撤退到臺灣的作戰計劃,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大陳島原先的居民「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中民國國軍遷臺」,稱其為「大陳義胞」。

花蓮市阮弼真君是大陳移民的鄉土信仰,真君廟又稱「樁頭廟」、「觀音寺」,原在大陳列島的上大陳寮頭岩椿頭廟,主祀阮弼真君。在花蓮大陳一村的真君廟原本稱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寺,民國73年改奉阮弼真君為主神,而將觀世音菩薩移奉於偏殿,阮弼真君為大陳人信仰中的守護神之一,被奉為海神。

 

台灣各地都有大陳新村,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將故鄉的信仰一起帶來,漁師爺從此在台灣落地生根。每到農曆十月十三,宜蘭壯圍仁愛新村漁師廟,便會開始熱鬧。

 

大陳列島的居民,多以捕漁為生。相傳漁師爺是漁民捕撈拾獲的神像,但也有一說是無名屍。於是就在海邊建廟祭祀,說也奇怪,出發前向漁師爺祈求滿載而歸,每次出航就真的收穫滿滿。神蹟一傳十十傳百,居民們因此更加相信漁師爺能保佑大家,出航滿載平安歸來。

帶您認識大陳島民的宗教與文化記憶.

 

 

來賓:

社團法人臺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郭兆偉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節錄)  王文彥

……某個晚上,因為一隻小虎鯊讓划拼板舟出海的老漁人提早返航。這條1公尺長餘的不速之客,闖進他的漁網中。起初老漁人以為網到什麼大魚了,拉近一看卻發覺是條鯊魚。在海上乘坐小拼板舟的他,無法直接處理那條鯊魚,只好划船拖著漁網連帶鯊魚回到部落灘頭。他有些不開心,因為達悟人不食用鯊魚長相奇特的魚達悟人都不吃。但是這隻鯊魚將漁網扯破許多大洞,整張網傷痕累累,因此他今晚可說是損失慘重,他還在思考這鯊魚有何經濟價值來彌補今晚的損失。

 

「有人抓到鯊魚了!」這消息一傳開,立刻吸引不少附近好奇的遊客前來觀看,開心又緊張地與牠拍照。但是大家拍得差不多後,開始有人覺得地上奄奄一息的鯊魚十分可憐,同情心湧起,陸續有人去跟老漁人勸說把鯊魚放回海裡吧。雖然老漁人一再強調這條鯊魚放回去也活不成了,大家仍然不斷地跟他說鯊魚還有呼吸。最後老海人凹不過大家的懇求,他提起鯊魚的尾巴,將這條今晚唯一的漁獲拖回海裡。

 

而那回歸大海的鯊魚,只見白色的肚皮朝上,隨著海浪飄蕩著。現實中的老人與海,與大海搏鬥了大半輩子,卻敵不過外地人的同情心。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