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巴賽人的海洋經驗

2024/07/11
邀訪來賓: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 謝艾倫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7/11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大航海時期台灣如何登場世界

 

台灣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接點.很接近中國和日本.除了位於重要航線上.也是重要戰略據點.

16世紀以前台灣仍然少為外人所知.不只漢人對台灣瞭解很模糊.連名稱.方位,也不清楚,特別是位於最南邊的台灣.有各種不同的稱呼.一直到16世紀東亞地區貿易興盛.台灣位於國際貿易路線中間點.其地位的重要性才逐漸浮現.以一個位在國際貿易路線上的要衝島嶼.逐漸為各國所認識

 

 

來賓: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毓中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巴賽人的海洋經驗

 

巴賽族,又稱馬賽族、馬塞族,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新北淡水、台北、基隆、新北貢寮一帶,以新北金山、基隆及新北貢寮一帶為主體。且與蘭陽平原上的葛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巴賽族是被凱達格蘭族所同化又被漢化而難以辨別。

巴賽族的祖先最早有可能是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從東南亞來到台灣東、北部沿海地帶以金屬、玻璃等物品進行貿易的族群,後來貿易來往因故中斷,他們留在台灣,但和其他沿海地帶的族人不同,並沒有被當地的台灣原住民族同化,而是持續以交易為主的方式生活,最主要的證據為他們的聚落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貿易與交換離散社群」特徵,而且以薩納賽傳說為主流族群起源(相傳巴賽族的祖先是從其原居地「沙那賽」(Sanasai)出發後,至台灣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San Tiago/Ki-vanow-an)登陸。1694年康熙大地震前,巴賽族仍為北台北一帶最主要的住民結構群。該族分布範圍在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以北地區,即分佈於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等地。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社頭的一支‧哆囉美遠(Trobiawan),並及相關的宜蘭里腦社(Linaw)。

巴賽族是台灣少數以貿易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族群,他們一年只從事不到幾個月的小型農耕,其餘時間大多以其製作的工藝品如器具、布料等東西和其他族群交換糧食,在現今巴賽族舊社遺址中發現的近代陶器也幾乎都是跟噶瑪蘭族貿易而來的,有時他們也會做為在地原住民族與外來商人、統治者的中介角色,他們貿易對象擴及整個北部、東北部沿海或河岸地區,在17世紀西班牙人的文獻紀錄中,巴賽語甚至隨著他們的貿易成為北台灣不同族群的通用語言。記載中Quimaurri(金包里社)、Taparri(淡水社)雖然住在不同地方,但所有的Quimaurri人都是Taparri人,他們互相競爭,但也互相通婚、習俗相同,不像其他原住民那樣耕種、在自己村社附近偶爾獵鹿、交易鹿皮。他們以手工和其他原住民交換稻米,他們也輕視其他農耕的原住民。荷蘭文獻稱馬賽族不事農耕,可以推測其他農耕的原住民也許與馬賽人為不同族群。

因為從16世紀開始漢人商人已經進入北台灣並大量輸入陶瓷器、小型工藝品等商品,所以巴賽人傳統的手工藝並無法累積大量的財產,相較於其他族群而言生活條件是比較差的,後來巴賽族逐漸成為了福建商人和台灣原住民交易的中介角色,17世紀-18世紀,福建泉州府和漳州府一帶的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致使原有的文化與母系社會制度迅速滅失。

來賓: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謝艾倫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港⼝的夢〉 北島

當⽉光層層湧入港⼝

這夜⾊彷彿透明

⼀級級磨損的⽯階

通向天空 通向我的夢境

我回到了故鄉

給⺟親帶回珊瑚和鹽

珊瑚⻑成林⽊ 鹽,

融化了冰層 姑娘們的睫⽑

抖落下成熟的麥粒

峭壁衰老的額頭

吹過溼潤的風

我的情歌 到每扇窗⼾裡去做客

酒的泡沫溢到街上

變成⼀盞盞路燈

我⾛向霞光照臨的天際

轉過⾝來 深深地鞠了⼀躬

浪花洗刷著甲板和天空

星星在羅盤上 找尋⾃⼰⽩晝的⽅位

是的,我不是⽔⼿ ⽣來就不是⽔⼿

但我在⼼掛在船舷

像錨⼀樣 和夥伴們出航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