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08/08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水下考古實務與研究
水下考古隊於 年由當時的文建會 (今文化部文資局)委託臧振華老師籌組, 目的在調查臺灣周遭海域的水下文化資產。 而水下考古隊的黃漢彰隊長作為第一屆水下 考古種子人才培訓班學員,已在澎湖從事水 下考古工作十多年。黃漢彰隊長提到水下考古隊的工作不只是探 測、勘查及發掘水下文化資產,出水的文物 也是由他們脫鹽處理、拍照、列冊,並且整 理資料庫、撰寫報告書等等。水下考古作業 有嚴密的作業程序,首先要初勘,隊員需要 下水調查確認是否有沉船;若有,則要進行 各種測量,包括拍照、記錄現況、繪製草 圖;同時要進行歷史調查,訪問地方耆老與 研究歷史文獻,確認沉船名稱、種類,有時 候也會需要零星採集水下文物,方便辨識及 調查沉船的身分,類似於陸地考古的地表調 查;之後就是要撰寫交給主管機關的報告 書,由主管機關文資局評估是否進行進階調 查;接著由水下考古隊下水發掘,階段性布 方、抽沙,並聘僱其他潛水人員協助工程; 而結束調查的沉船遺址,之後仍需要每年繼 續監看,確認遺址狀況。大眾可能對水下考古有像是「鐵達尼號」 那般浪漫的幻想,但其實潛水作業的風險性 非常高,可能會遇到鯊魚等肉食性魚類,或 者裝備突然發生狀況。例如黃漢彰隊長說自 己遇過最驚險的一刻是在海平面 公尺以下 潛水時,提供氣源的壓力管突然爆裂。這是 非常危險的,因為氣瓶會在一瞬間就完全失 去氣源,若沒有事先受過扎實的潛水訓練, 很容易有生命危險。另外,外在環境因素也 十分重要,特別是在臺灣附近下水調查需要 非常謹愼,大概從北部到高雄都有很多汙 染、廢網,水質不好,容易影響調查成效, 且危險性高。
來賓:
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暨水下考古隊長- 黃漢彰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高雄過港隧道興建與高雄的發展
1949 年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視察高雄港時,對第一港口航道過於狹窄,指示應研究再開一個港口。至 1960 年代,全球船舶越來越大,吃水越來越深,第一港口受限先天條件,若再濬深兩邊山體恐有坍塌風險,只能停留在水深 11 公尺處,限制巨輪的進出。高雄港務局基於營運的需要,決定在紅毛港附近開闢第二港口。第二港口工程經規劃、設計,在 1967 年開挖旗津最細窄的「崩隙」,讓外海與內港融合為一,亦即旗津民眾所稱的「破港」。破港後,原本是陸連島的旗津成為一座離島,民眾無法再走陸路往返高雄市區,只能透過渡輪。第二港口在 1975 年完工,原本設計水深 14 公尺,讓 7 萬 5 千噸級船舶可順利進港,期間曾變更設計,將航道濬深至 16 公尺,使 10 萬噸級巨輪可以進出。
第二港口工程期間,時任高雄市長楊金虎曾於 1969 年與旗津民眾座談,民眾迫切希望在旗津架設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或以大型渡輪解決交通輸運問題。這些意見經臺灣省政府交付高雄港務局,會同相關單位研究,儘管興建海底隧道構想已經成形,卻因經費、技術困難及配合其他計畫而未能落實。待全球貨櫃化浪潮襲來,高雄港務局先於 1970 年興建第一貨櫃儲運中心,又 1975 年興建第二貨櫃儲運中心,緊接著打造第三貨櫃儲運中心,並於旗津南端第二港口附近,規劃中興商港區暨第四貨櫃儲運中心。為串聯第三、第四貨櫃儲運中心,擴大高雄港吞吐量,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籌建海底隧道,加速旗津與前鎮交通往來。過港隧道於 1981 年動工、1984 年完工通車,是我國首座,也是目前唯一的海底隧道。在日本熊谷組的技術指導下,高雄港務局與榮工處共同努力,在短短 3 年內完工。通車後,旗津民眾終於在多年後,可以透過陸路方式進入高雄市區。製作、組裝沉埋管是過港隧道的重要工程,必須以 6 段長 120 公尺的沉埋管,連結高雄市前鎮區與旗津區。為了讓工程順利進行,首先,建設一處沉埋管製造場,是位於海平面以下的乾塢,並選擇海底隧道舖設地點附近,以方便施工。其次,沉埋管完成製作後,先封裝兩端,讓沉埋管具有浮力,再將海水引入沉埋管製造場,由拖船將浮於海中的沉埋管拖至預設點進行串接。
海底隧道施工迥異其他工程,另一個重要施工環節,即沉埋管必須埋在水下 14 公尺,除了要能夠抗高壓、防水且防腐蝕,還得保固至少半個世紀,以維持正常通車。因此,製作沉埋管所使用的水泥十分重要,最後決定採用與日本工程同款的第二型水泥,並由臺灣水泥公司負責生產。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水泥凝固過程容易產生裂縫,為避免熱漲冷縮效應導致裂縫超過 0.15mm 標準,榮工處添購一臺碎冰機,在澆灌鋼筋板模的混凝土中加入碎冰調拌,使溫度控制在 24 度,以解決問題。除此之外,過港隧道施工過程仰賴一群無名英雄,主要是來自海軍爆破大隊、海軍救難大隊及陸軍蛙人部隊等退役人員所組成的潛水班。在最高峰時曾達 10 人,負責海底工程施作、確認與細節調整等關鍵工作,除了清除沉埋管上附生的海蠣,還要協助沉埋管定位、接合等多項無法以機器取代的細緻工作。由於海底水質混濁,能見度很低,作業過程幾乎全憑觸覺,足見水下工作充滿危險。曾有一名潛水人員在施工過程中被魚網纏住,差一點就葬身大海。
有關高雄過港隧道的興建與高雄史.請聽本集節目。
來賓: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陳怡行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一個人的骨灰灑在大海裡〉 余秀華
《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文集》
風吹來的哀嚎都是短暫的哀嚎
浪撲上來的悼念都是膚淺的悼念
海水太藍了,太自由的藍,形同絕望
越喝越渴,這鹽度大過一個國度身體裡的鹹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