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臺灣水下文化資產推動.高過過港隧道訴說的高雄過往開發史

2024/08/22
邀訪來賓:林宏隆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科長 / 陳怡行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8/22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臺灣水下文化資產推動

 

臺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先民自古傍海而生,留下許多活動的遺留,而臺灣海峽特殊的地理位置,又為世界航運的要道,惟因礁石羅布,風濤險惡,經常性發生船難,因此海底下蘊藏著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其重要性不在商業價值,而是其所隱含的歷史訊息。

為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95年起至今,推動十多年「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計畫」,包括澎湖、綠島、馬祖、東沙與台灣敏感區海域調查,迄今已經執行了四個階段,進行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總體價值評估,截至112年12月底經由水下考古團隊水下驗證發現具體目標物共101處,其中已經辨識確認為沉船等目標物者共計20處,其中8處已完成水下文化資產列冊。

水下文化資產為人類過往活動重要的歷史遺物,可印證、補足人類歷史,是 全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 2001 年通過《水下文 化遺產保護公約》,我國 2015 年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均有與全民共 享水下考古成果的規範。水下文化資產長期沉浸在水中,其特性和一般陸域文化 資產有別,教育推廣工作為水下考古工作者一項挑戰與職責之一。

 

來賓: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科長- 林宏隆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高過過港隧道訴說的高雄過往開發史

 

攤開旗津歷史著述,很難不被其昔日璀璨所吸引,但它的發展卻是命途多舛。四百 年前,旗津因位置獨特優良,逐漸成為南方的重要漁場,不僅吸引人口移入,也成為高 雄市的發源地。日治時期,因打狗築港,旗後一帶優良的港埠位置,使其成為貨品集散 之處而發展繁盛,成為當時熱鬧的市街。1 二戰後,旗津的發展逐漸平淡,不再是發展核 心,其產業也進入發展遲緩與衰退。直到 1990 年後,旗津島的海岸地景被視為具有高度 觀光潛力,因此開始了觀光大島的規劃與打造。近年,透過媒體報導不難發現旗津觀光 發展火熱,已成為高雄觀光人數排名前二的熱門景點,2 高雄市政府也以此數據作為基 礎,藉此持續的建置與開發旗津的觀光。3 總體而言,旗津島的發展看似逐步重拾昔日風 光,同時邁向一個嶄新且有前景的未來。

高雄港因受天然地理條件之限制,重要港埠建設之開發以主航道東北側臨港地區為限。為加速全港整體均衡發展,提高港埠兩岸土地之有效利用,並配合貨櫃運輸發展,從七十二年度起,開發中興商港區,興建第四貨櫃中心以充實港埠設施,增加吞吐量,俾使港埠建設投資產生最大效果,充分啟發高雄港之優勢潛能。由於第二港口的開鑿,所以旗津半島再度變成「離島」,光靠渡輪不足以解決交通的需求,所以決定興建過港隧道。於民國73年正式通車的過港隧道,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使用年限50年。海底隧道長1550公尺,以沈埋管施工方式將隧道置於水深14公尺的海底,其上方正是寬440公尺的高雄港第二港口主航道,雙向各有兩線汽車道及一線機車道,現在已不用收費。

高雄港過港隧道之位置,自高雄市新生路經前鎮漁港與第三貨櫃中心間之漁港南三路,穿過寬440公尺,水深14公尺之主航道,至對岸旗津中興商港區預定地。過港隧道主要水下涵洞是由六節沈埋管所組成,先在陸地上以乾船塢施工製造,兩端開口用鐵片密封起來,在兩側聯絡坡道及海底地基完工後,以駁船將沈埋管拖至適當位置,打開預留之孔洞讓海水進入而沈入海底,以特殊柔性接頭接連六個沈埋管,然後密封孔洞,由兩側聯絡坡道逐一切開鐵片、抽乾海水,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就完工了。

 

來賓: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陳怡行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沒有海的世界》 煮雪的人

 

我划著小船出海

卻身陷陸地

拿著破漁網的老人告訴我

這裡是

沒有海的世界

 

沒有悲傷

就沒有海

原本是海洋的土地

搭建起醫院

我看見傷患流出的血

是我所熟悉的海水

 

我開始思念海洋

走進學校

四處張貼海洋的照片

卻被追趕到鐘樓頂端

「散播海洋的人,

「必將得到懲罰。」

 

我走上圍牆

回頭告訴他們:

我所來自的世界充滿悲傷

因此當我墜落之後

必能化作一片海洋

 

墜落的途中

我看見風帆

我看見島

我看見烈日下

閃耀的海浪

 

海平面逐漸升高

屋頂的人卻面無表情

我才想起我所成為的海

是他們的血

最後我看見海鷗

但是海鷗不該存在於

沒有海的世界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