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水下聲學.海派漁村- 深澳

2024/11/14
邀訪來賓:林子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 李侑儒 國家海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11/14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運用水下聲學協助監測海洋生物多樣性

水下聲學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亞里斯多德,他發現魚類與海豚會在水下發聲;達文西也曾經說過在水面用長管聆聽水下,可以聽到遠方船隻的動態,不過實作上卻無法重現。真正確認水下能夠傳聲的是法國物理學家諾萊 (Abbé Nollet) ,他在 1743 年確認水下鬧鐘的聲響,在水中能夠輕易聽到;瑞士物理學家柯拉頓 (Jean-Daniel Colladon) 以及法國數學家史特姆 (Charles François Sturm) 則在 1826 年,以實驗測得水中傳聲速度為每秒 1,435 公尺,與現測值僅差距 3 公尺。測得傳聲速度之後,科學家就開始嘗試進行水下測繪,在兩次世界大期間更由軍方主導,研發以聲納偵測潛艦與水雷的技術。雖然二十世紀的水下聲學發展是以軍事應用為主,但這也成為民用技術的基礎,舉凡降低船隻進入危險淺水海域,水下導航通訊,偵測魚群,海底探勘,都是以水下聲學為基礎的應用。

水下傳聲對於海洋動物來說相當重要,牠們不但透過水下傳聲彼此溝通、求偶,也以類似聲納的方式,了解週遭環境特徵,尋找食物,或是探查掠食者的位置。不同的魚類有各自獨特的聲音,經驗老道的漁民可以聽聲辨識魚種;鯨豚等水下哺乳動物不同的溝通行為,也有著獨特的哨聲曲譜結構與多樣性,可以辨識牠們什麼時候在進行社交活動,什麼時候在進行移動旅行。雖然鯨豚的哨叫聲具有多種變化,但大部分都具有窄頻操作的特性,只要把功率頻譜上的尖峰頻率擷取出來,就能加以有效偵測,提升海洋生態調查的效率。

來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子皓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海派漁村- 深澳

 

深澳線經過瑞芳,瑞芳是台灣少數擁有豐厚地下資源的礦鄉,尤其合稱「水金九」的水湳洞、金瓜石、九份,有著黃金山城的美名。但有一傳說,當年先民從福建攜來的第一株茶樹苗,正種在瑞芳的𫙮魚坑,但因為後來發現了金礦,這個一度可能成為茶香繚繞的地區,命運從此翻轉。

然百年礦業的發展,在1990年後隨著地下資源枯竭,與開放煤礦進口以後,正式畫下句點。

深澳漁港位於深澳岬角,舊稱「番仔澳」。番仔澳地名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此地曾為昔日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住的聚落。另一種說法是深澳岬角的巨岩壁從側面看,輪廓神似印第安人酋長的臉龐,所以被稱為「番仔澳」。

台灣東北角上的深澳支線,沿著海岸線綿延往前,這條猶若日本湘南江之電的濱海鐵道,背山臨海,擁有絕色風景。即便當年促使鐵道興建的礦脈資源早已絕盡,但累積豐厚的人文底蘊與獨特的自然景觀交織,仍吸引觀光人潮前往。

 

來賓:

國家海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李侑儒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島——給瑪格麗特〉  德瑞克・沃克特  奚密譯

《海的聖像學》

聯合文學

 

單單為它們命名,那是

日記體散文,給妳取個名字

為了讀者像旅客那樣讚美

海灘般地讚美他們的床;

但是只有在我們愛過後

所在的島嶼才存在。一如氣候

尋找自己的風格,我要寫

沙一般清陽光一般明朗的詩行

浪花一般涼爽,島上一杯

飲水般的平常;

然而,像日記的作者,從此

我回味他們被鹽佔據的房間

(妳的身子翻動著床單

起皺的海面),鏡子遺忘

我們相擁而眠的形象,

就像那些愛曾經想用的字眼

被一頁頁的浪花洗去。

 

因此,像沙上的日記作者,

我記載妳賜給若干島嶼

的那份寧靜,當妳走下

一行窄梯去點燈

一手遮著火焰閃爍的燈罩,

或者把魚去鱗來作頓晚餐,

洋蔥,狗魚,麵包,笛鯛;

還有每一個海腥味的吻,

和月光下妳必須全心全意

去研究的浪花無止盡的

耐性,縱使那是徒然。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