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認識藍碳黑金

2025/01/09
邀訪來賓:林幸助 國立中興大學生蜜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 鄭瑩憶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1/09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認識藍碳黑金

植樹造林、涵養土壤、保護海洋,這類長期被歸為愛地球的ESG永續作為,不再只是可加分的好事情,更可能是一門關乎企業生存的「好生意」!

隨著美國、日本、台灣等國,陸續宣示將「2050淨零」列入國家目標,包含蘋果、微軟等國際企業巨擘,紛紛加入環保永續陣營,「自然碳匯」儼然成了最火紅的議題。無論是陸地上的樹木(綠碳)、舉目所及的土壤(黃碳),以及河口的紅樹林與海洋中的海草床(藍碳),都是自然碳匯的寶藏;而「三色碳」,更已是你我都要認識的關鍵字。 當自然碳匯成為達成淨零願景的王牌,全球都在找尋三色碳,就看誰能取得先機、成功卡位,化解迷思,躋身為「碳金富翁」!

藍碳(BC, Blue Carbon)由海洋生物捕獲大氣二氧化碳並被封存在海洋環境,包含沿岸藍碳生態系(BCEs,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及開放海洋藍碳生態系(Open Ocean Blue Carbon Ecosystems)。沿岸藍碳生態系包含鹽沼、紅樹林和海草床構成濱海碳循環熱點,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
    
自然界碳儲量積累奠基於二氧化碳吸收固定速率大於含碳有機質(碎屑和沈積物)分解和侵蝕速率,具有這種碳封存的生態系或熱點通常三大特點:

一、高效率二氧化碳轉化為植物生物質的生產力;二、地上部生物質受水流及潮汐影響而增強沉降及地下部生物質侵蝕減少,加上來自外部來源(異地)有機質,聚集在缺氧土壤而有效堆積有機質;三、藍碳生態系土壤含氧量低導致分解速率降低,有助於積累和保存海洋有機碳。

沿岸植被生態系具有封存大量碳能力,被封存的碳可達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生命週期尺度,引起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興趣,這些沿岸藍碳生態系分布全球 ,為對抗氣候變遷之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提供一個重要的友善環境自然碳匯方案。

 

來賓:

國立中興大學生蜜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林幸助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海派漁村- 粉鳥林

宜蘭粉鳥林漁港位於蘇澳東澳灣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相對隱密,原本是個很少人知道的漁港,不過因為有著超夢幻的美景而逐漸被人們注意到,成為一個熱門景點,一整片蔚藍的海灣與海面上佇立的礁石,被譽為是台版的下龍灣。粉鳥林漁港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早期港口有許多野生鴿子棲息,時不時都能見到成群的鴿子在這戲水與覓食,所以取鴿子的台語發音「粉鳥」來為此命名,不過隨著人潮湧入,鴿子的蹤跡比以前少了許多,也希望來的人不要破壞這樣美麗的環境。

長度近10公里的東澳灣,是個完美的半月海灣,有黃色的礫石海灘,海岸南端是粉鳥林海岸和粉鳥港,港口更南邊有造形如龜浮於碧海的海岬,而這個海岬正是教人神往的烏石鼻,隔著海岬再南方是南澳灣。

這個海岬是古老的片岩,經年累月,在強大的海水沖刷下,造就了粉鳥林如夢似幻的的神祕海灣。關於粉鳥林地名由來,有一說是清光緒年間宜蘭的知縣所棄養的鴿子,比較可靠說法是這裡棲息了許多野鴿子綠鳩,台語就以粉鳥稱這個海岸。我們並沒有看到粉鳥,反倒是不少燕鷗的蹤影。

粉鳥林是個討喜的漁村,進漁村前的一塊大石上,社區擺放了一藍、一紅的野鴿子造型裝置藝術,石頭上刻著「歡光臨粉鳥林」,路的另一側是一個旗魚造型的地標,上頭寫著「祝君滿載粉鳥港」。港內有半點角腥味,更聞不到船舶的柴油味,港內停靠十多艘漁船,是個很空曠的港口。這個看似人煙稀少的漁港,其實是宜蘭重要漁場,近岸常有俗稱豆腐鯊的鯨鯊,是全台最大的鯨鯊捕撈漁場。

 

 

來賓: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鄭瑩憶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廢田・冷海・曠野中的白矢〉鄭琬融

第十九屆林榮三文學獎  新詩組二獎

 

 

1

吐沙的黃昏使人怔(ㄌ ㄥˋ)冷

那裡曾有生活的溫舌,整片踏滿水鳥的溼地

農田廢耕,收購,一甲子彎腰的日子

消失在一紙移轉的地契。

白紙黑字的條文,記錄了什麼?

「不是不想留下來」,佝僂的身影比曾經結滿穗的稻穀要彎

「鹽分太厚、海風太刺,稻子難活。」

細數理由,老人沒說的留在拉長的影子底,流回荒廢的水圳

他專心簽字,慢慢簽,汗滑過他的手指間,筆桿

愈來愈黏,突然湧上的記憶

或許這是最後一次他的名字與這塊地有所關連

一輛卡車運來幾個人、幾台機械

揚起一片塵土。在一棵樹面前,遮住小徑,他過往回家的路上

2

「那風機一直轉一直轉,

整個鎮上只剩下糨糊似的語言。」

留守者,不停仰頭

在她眼中是白骨。在他人眼中,是收割海風的使者、曠野中的白矢。

「為什麼這麼近?」

黑狗狂吠,一百公外的巨大風扇,蜂群聲、嚅囁聲、尖嘯聲

 

無時無刻混入脫臼的景致

她撿拾底下的鳥屍、蝙蝠的翅膀

試圖解釋她夜不成眠,但這些稱不上證據

上面這麼說(哪裡的上面?她沒問出口。總之每一種位階都比她高)

命運的新刺在垂老的防風林中突破

廣大的海口,整片鬼魂似的白骨,齊聲絞碎一種意志

沙風愈積愈多,卡進蕾絲被、燒水壺、沙發上老女人的腳趾間

 

3

白矢亦落在海上,成群低鳴。船長繞開這些三芒星

危險、高樓般壓迫、象徵著驅離。插下風機的位置再也不屬於

討海者,在一場看不見的交易,吞下結論

「別回頭。」白燈熾熱,陰影切開撒網的手。

恐懼不來自黑暗,而是失去

空有引擎而無法進入的海域,已然是記憶的墳場

這是變革還是騙局?「不是買更大的船出海,就是改一改去巡邏風機……」

巡邏這些巨大的白骨──

選擇成為兩條筆直的黑線,窄小、朦朧

同行已有人出售他們的網子。最後一次出航,浮球一個個漂散海外,

無心回收。殘餘的暖意逐漸涼去。

往後還能如何穿行這片海域?

這養出他二十年一身的風骨

4

夏日,溫暖的颶風,扭斷風機頭骨總毫不費力

巨大的停止,在維修人員的指尖

「是什麼樣的轉動讓透明成為電流?

而我碰觸的又是什麼樣的中心?」

遠處發光的燈火,星沙一樣微弱、誘人

很難想像這與之有某種連結

乳色的,暈眩的,瞠目結舌的真實

藤一樣地勒緊。損壞處,年復一年更加嚴重

他並不懷疑它的存在,而是位置。

被塑造得如此神聖,如此地聖潔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