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說-東亞之光-鵝鑾鼻燈塔的故事

2025/01/30
邀訪來賓:李冠興 前北關螃蟹館館長 / 吳宇凡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博士 / 楊善堯 喆閎人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1/30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螃蟹的故事

 

1978年李天來購下土地開墾,1992年成立觀光果園,開放採摘與提供餐飲服務,1993年轉型為休閒農場。同年少東李冠興退伍返家,因為經常跑漁港採辦漁貨,偶然機會,注意到一群專門研究螃蟹的學者,趨前詢問得知宜蘭梗枋與大溪漁港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螃蟹研究與採集地,為了不枉費家鄉珍貴資源,決心建造一座螃蟹博物館。

 

將漁港撿回的螃蟹製成標本,不僅要結合醫學、化妝品學與金屬鍍膜技術,更要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色素結構的不穩定性,加上防腐劑的侵蝕,成品往往像是被煮熟,會逐日褪色,姿態漸趨僵硬,毫無生氣也缺乏親近感。如何在不破壞外殼的前提下取出裡頭的蟹肉,保持原有色澤並呈現最自然的狀態,是製作螃蟹標本的一大挑戰。

 

李冠興過去喜歡製作植物標本,也對化學有興趣,學生時代亦曾在超市鮮魚部門工作,學會處理、保存與冷凍海鮮的技巧,在這些基礎上,他了解蟹殼蛋白質含量低,模型製作時只需將蟹肉處理足夠乾淨,就不用過度使用防腐溶劑。李冠興歷經各種實驗,自行開發精細工具,以傳統毫芒雕刻技巧,由足尖處開細縫取肉,使外殼的破壞降至最低,並將潤膚油與防曬油均勻塗抹於標本上,保護標本免於受潮或風化,透過不斷嘗試與反覆研究,李冠興在製作標本的工藝上精益求精。

 

來賓:

螃蟹達人- 李冠興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東亞之光- 鵝鑾鼻燈塔

 

交通部航港局即日起更新常設展示,以「東亞之光-鵝鑾鼻燈塔」為主題,舉辦鵝鑾鼻燈塔故事、文物與影像展,展覽也首度展出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及第一夫人蔣宋美齡等貴賓到訪簽名簿,以及珍貴老照片等,相當具有可看性。

航港局指出,鵝鑾鼻燈塔(舊稱南岬燈塔)於1883年點燈,迄今逾140年,為本島最南端的燈塔,日據時期曾入選臺灣八景之一,昔稱「南岬月明」。燈樓面向西南方,背山臨海,並構築成砲壘形式,圍牆上小方孔為射擊的槍眼,四周並築壕溝,使得鵝鑾鼻燈塔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1962年改建換上國內光力最強的旋轉透鏡電燈,使得鵝鑾鼻燈塔不僅是國內光程最遠的燈塔,還享有「東亞之光」美譽。

航港局表示,鵝鑾鼻燈塔除了是許多民眾兒時或畢旅的共同珍貴回憶外,亦可由昔日的愛國獎券、戰後伍圓新臺幣紙鈔及郵票中,發現鵝鑾鼻燈塔身影,足見其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及歷史地位。本次展覽共規劃跟著燈塔去旅行、羅妹號船難的肇始、從臺灣八景到東亞之光、從縣定古蹟到國定古蹟、恆春與鵝鑾鼻燈塔、鵝鑾鼻燈塔大事記、最孤獨的職業-燈塔守、點亮安全回航的那盞燈,以及燈塔相關出版品等9項主題,帶領民眾一起回顧這座東亞之光的昔日風華。

豐富展件包含過去難得一見的來賓簽名簿、鵝鑾鼻燈塔郵票、愛國獎券、戰後伍圓新臺幣紙鈔及臺灣關界碑等,展區也藉由傳統電盤開關燈裝置體驗,增添互動趣味。此外,航港局還特別設計展覽紀念印章及明信片供民眾免費索取,為燈塔文化旅程留下美好回憶。

 

來賓:

「鵝鑾鼻燈塔東亞之光」特展策展人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博士- 吳宇凡

喆閎人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善堯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海邊——致吳明益長篇小說《複眼人》〉    劉辰君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日子是船

海面送來長浪

她用眼睛摘下憂傷,席地而坐

歌聲挾在細碎的皺褶中:

如果棄絕成真

海將成為一幅巨大的圖畫,

斷肢的芭比、人工色澤的粉紅胸罩

廢鐵、零件、橡皮輪胎⋯⋯

堅定、緩慢地靠近海岸

喜愛風的人

想和海一起旋轉

有人拾荒

將奇幻的靈魂收進袋子

 

海邊的人持續生活

偶爾捕魚。

那天應該有雨

她忍不住去祈禱

我不怪她,畢竟有時

祈禱是記憶歸檔的方式

讓我們有權利感到悲傷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