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05/08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從全球暖化海洋酸化談淨零減碳新秀-海洋藍碳
一般講到「減碳」,第一直覺會想到的幫手就是樹木、森林等這些陸地上的「綠碳」,但其實還有時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海洋,它每年可吸收 25~30% 人為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這些被海洋所吸收的碳就是所謂的「藍碳」。「藍碳」不僅緩解了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威脅,近年來更成為 2050 淨零挑戰賽中備受矚目的超級新秀。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的調查結果指出,臺灣(含離島)鹽沼、紅樹林及海草床等濱海藍碳生態系,每年二氧化碳吸收總量分別為 5,830 、64,156 和 381,045 噸1。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洪慶章教授利用沉積物收集器測量有機碳輸出通量的估算結果顯示,東海、南海及西北太平洋臺灣的專屬經濟海域內,每年二氧化碳的吸收總量分別為 49,300,000、19,900,000 和 26,400,000 噸。若以 2019 年為基準,臺灣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 287,060,000 tonCO2e,而海洋碳匯總量約為 96,051,031 tonCO2,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高達 33.5%,充分說明海洋藍碳巨大的潛力。
臺灣地狹人稠且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使得藍碳比綠碳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在目前被提出以海洋為基礎的六大類碳移除方法中:濱海藍碳的復育、大型海藻養殖、人工湧升流、海洋施肥、鹼度添加與直接捕捉,除濱海藍碳的復育有較成熟的方法學外,其餘皆處於尚在發展的階段。
因此,政府與學研界首先應釐清目前國際上所討論之各項技術的成熟度、規模化的潛力、成本效應等面向在臺灣的適用性,進而擬定出適合臺灣海域特色的技術發展路徑與優先順序。
來賓: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特聘教授-周文臣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黑潮發電
根據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未來再生能源發電占比60至7 0% , 新 能 源 開 發 成 當 務 之 急 , 而 其 中 一 項 就 是 「 洋 流 能」。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 吳朝榮表示,東海岸擁有巨大的「黑潮」洋流能潛力,團隊 正在台東外海勘查,預計一至兩年內將100 kW渦輪發電機 下水測試,中期目標盼望裝置容量達200 MW,甚至往GW 邁進。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年初表示,淨零排放需要三項新能源 來達成目標,包括「去碳燃氫」、「地熱能」及「海洋 能」,鼓勵政府及民間企業全力研發。其中「海洋能」雖然 是相對新穎科技,但由於台灣地理位置優越,頗具潛力。
中央研究院2022年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除了去碳燃氫、地熱、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生質碳匯,即建議政府儘速推動海洋能的開發,被喻為「淨零5支箭」。目前在中研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內設置「海洋能專題中心」,積極投入研發,已在海洋流偵測、洋流渦輪發電機製造、錨定方法研發上取得進展。經執行東部海域船次調查,逐步建置黑潮精細觀測與模擬數值資料,初步選定臺東成功外海海流較穩定、海床地質條件較佳處,做為黑潮發電可能的布建場址。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危機,海洋能被視為零碳能源的關鍵選項。
來賓:
中央研究院海洋變遷研究中心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 吳朝榮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木麻黃——致敬〈木麻黃〉 鄭琬融
堅硬中誕下黃果
讓海風熟爛我的晚輩、嬰孩,我的下一代
你也是這麼樣想像的吧。
在過去 此處還沒有水泥房的遮擋時 我幾乎能看見,
一顆流星完整的墜落 要是當初我能有機會 許願。
我的生長將不會是為了誰
死亡不會是為了 夷平獲取新的地:
「為什麼不呢? 也不想想他的身世、他的衰老 還有結束後我們所能獲得的 一望無盡的海──」
三十年過去,駕駛著怪手的人似乎忘了我 曾經與他用不同形狀的身體 體驗海風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