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07/24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魚卵及仔稚魚研究
魚卵及仔稚魚研究是指針對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的研究,包含魚卵和仔稚魚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生態習性以及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這一領域的研究對於瞭解魚類資源的增殖、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以及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知名魚類專家邵廣昭教授與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出版「魚大十八變:魚卵及仔稚魚多樣性」圖鑑,蒐整過去20多年來台灣周邊海域所累積的上萬筆魚卵及仔稚魚的DNA條碼及生態分布點位資料,這些調查研究資料對於台灣魚類研究十分珍貴。邵廣昭說,由於魚卵和仔稚魚形態特徵較少,若只用形態來鑑定種類可能會有高達7、8成錯誤率。魚類形態分類也依不同鑑定者專業程度,在種類鑑定結果上會有很大落差;且有些魚類由形態特徵常只能鑑定至「科」的層級,勢必要利用DNA定序分子鑑定方法來鑑定魚種類。圖鑑魚種的DNA條碼是經比對DNA條碼資料庫並剔除有問題、有疑慮或未鑑定到物種層級樣本後,條碼資料再匯入台灣魚類資料庫(台灣魚類資料庫)和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中公開分享,有學術研究需求者都能下載使用。
邵廣昭博士大學就讀於臺灣大學動物系漁業生物組,大三開始到中研院,跟著動物所副所長張崑雄教授從事漁業生物研究。張崑雄教授是臺灣率先以潛水的方式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的研究者,邵博士也因為協助魚類分類和生態調查工作,而學會潛水。碩士班攻讀臺大海洋所。
邵廣昭博士研究魚類分類、生態研究,命名逾60種世界新種,建立「台灣魚類資料庫」。
從1970年代起,致力於台灣魚類分類與生態調查,不僅命名超過60種世界新種、發表逾800筆台灣新紀錄魚類,更建立「台灣魚類資料庫」,奠定台灣在國際海洋學術關鍵地位。
邵廣昭在學術生涯後期,選擇投入極具挑戰性的魚卵與仔稚魚研究。他以結合形態學與DNA條碼方式,蒐集並建檔珍貴樣本,最終於去年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出版全球首部經過基因驗證的圖鑑「魚大十八變」。此成果為「彌補過去海洋研究中最缺乏、也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是台灣對全球海洋學術界劃時代貢獻」。
來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邵廣昭教授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專注海廢的環保團體- RE-THINK
RE-THINK 是黃之揚與美國人丹尼爾.格魯伯(Daniel Gruber)創立於 2013 年的環保民間團體,透過社群號召大眾參與淨灘活動,一直到 2017 年,才正式成立為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並獲得政府與企業的支持,藉由募資活動,進一步推動環保使命。成立 11 年以來,RE-THINK 始終聚焦在海洋保護與減少塑膠廢棄物,透過淨灘活動、社會倡導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和企業加入守護地球的行列。他們與眾多企業攜手合作,包含花旗銀行、IKEA、Gogogo、foodpanda、KIRIN 麒麟啤酒等跨國公司,創建了許多 CSR(企業社會責任)和 ESG(環境、社會、治理)專案,運用企業資源,讓非營利活動能更有效發揮影響力。
RE-THINK 擅長將環保議題轉化為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素材,用心創造更貼近生活的環境教育。2018 年推出的《海廢圖鑑》和 2021 年推出的《回收大百科》專案,便是以藝術與遊戲化的網站,生動易懂地呈現垃圾議題,其中《海廢圖鑑》更獲得多項設計大獎,成為教育與環保行動的生動典範。RE-THINK 的每一步,都是希望透過具象的行動,讓更多人加入守護環境的行列。
說到「教育」,刻板印象裡總會有個人站在至高點說教,但黃之揚想要用更隱性的方式去引導大眾了解垃圾的回收方法,透過設計,讓使用者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行為,比起教育,更像是與大眾的溝通,把自己認同的價值自然地分享給別人,不帶強迫性、說教式的道德壓迫。
同理與共鳴,是黃之揚的社會教育的設計思考核心。
來賓:
RE-THINK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 黃之揚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水記得的事〉 林蔚昀
《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
爆炸 岩漿 彗星 臭氧 單細胞 恐龍 三葉蟲 蟑螂
魚 胚胎 浮萍 牛 羊 豬 馬 樹 花 草 果實
陸塊 金字塔 長城 田地 鄭和 無敵艦隊 紅血球 白血球 鈣
尼古丁 齊克隆B 枯葉劑 魚雷 飛彈
冷洗精 洗碗精 立可白 爽身粉 指甲油 去光水 糞 尿 寶特瓶
人造纖維 電晶體 重金屬 石油 輻射
去氧核醣核酸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