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或許從不存在,但當我們有了這份心意,將可以用不同的眼光重新理解世界!」——作者涂曉蝶
在台灣,不愛唸書、不會念書的孩子,如果是生在富有家庭會送出國讀書,生在貧困家庭的可能就會就透過建教合作,想辦法繼續升學。「建教合作」好像給孩子無限的夢想,讀完高中三年就能擁有文憑、技術和證照,讀書過程也不用擔心繳不出學費(政府全額補助),在企業實習時可以補足學用落差,還能為自己賺取薪水,帶來翻轉人生的機會。
建教合作聽起來很夢幻,但真的是這樣嗎?作者涂曉蝶在碩士論文《扭曲的學生,變調的勞工:檢視台灣美髮建教合作制度1953-2013》中提出許多對建教合作制度的探問與觀察,於2008年-2013年訪談17位美髮建教生的故事,並且在2021年與游擊文化合作,將論文改寫成書《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
作者涂曉蝶在《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一書中,開場便寫了8位美髮建教生的故事,每個孩子都因為不同理由而選擇建教合作,有些人認為在高中階段就可以賺到錢,第一次覺得自己比同年齡的孩子更厲害;也有人想逃離家庭的枷鎖,讓自己有機會真正的「成為自己」;更多貧困孩子對於城市有美好想像,透過建教合作制度能讓他們到城市實習,這讓他們高度嚮往。
是的!這些聽起來都很美好,的確有很多孩子因此美夢成真,但也有很多美髮建教生在路途中碎夢,這些15歲的孩子到企業實習時,一天超過10小時的勞動卻遭到不肖商家的薪資剝削;因為需要到商家實習而失去參與社團、畢業典禮、寒暑假;付出青春年華,夢想成為設計師,卻一直為人洗頭,做著助理工作。
在訪談曉蝶時,一直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真的太少了!」很多無法想像的事都不斷的在世界某個角落發生,我們怎麼能夠繼續用我們所經驗世界的眼光來看待這群孩子的生命呢?曉蝶跟我提到,參加建教生招生現場時,有15歲的孩子以為她也是建教生而好奇她的生活,但他們卻從未聽聞曉蝶就讀的清華大學、甚至認為當時24歲的她早該成婚。聽到這些話,赫然讓人發現,縱使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縱使我們同樣為了生活努力,生命的際遇卻是如此的迥異。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一書中的寫著:「我們必須十分小心看待每個人都『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的這種想法,它是危險的以為,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被遺忘,使得結構的限制被隱形。結構可以讓我們贏在起跑點,也可以讓我們輸在起跑點。每一個人的起跑點不同,卻在鳴槍後同時起跑,輸在起跑點的人要追回起跑前本來就存在差距,就得更用力地往前追。」
這些貧困家庭中的孩子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這一切是是沒有選擇權的,而「建教合作」或許會是孩子第一次能夠握有人生的主導權,這個被拉回來的主控權,似乎也讓那些辛苦不那麼辛苦了......而我們永遠都不是這些孩子,甚至我們都很難為別人實質做些什麼,但如果我們能好好的用一個不帶標籤的眼光、更友善溫柔的心去看待不同的生命差異,或許就也帶來一些轉變的契機了!邀請您收聽本集《城市的光影》,聆聽作者涂曉蝶聊聊她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