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老个好!老个靚!

農業全循環 東石合作農場廢物變黃金 淨零永續產業楷模

2025/03/16
邀訪來賓:東石農場余仁仲董事長 /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黃俊欽組長 / 台北客家書院張淑玲老師
單元介紹


1、東石合作農場讓廢物變黃金,淨零永續產業楷模!
東石合作農場由雜糧加工跨入有機肥料的領域,走向永續循環農業的道路。該農場建立農用塑膠清洗生產線(農膜清洗),將食用菇栽培業者分離出的塑膠袋、溫網室塑膠農膜、農業栽培所使用之塑膠膜及運輸噸袋等,經一系列的清洗流程後,可供再利用機構回收再製塑膠粒,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心力。另東石農場為隱藏在農村田間裡的低調有機杏包菇,手臂粗的大小讓人嘆為觀止,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東石農場余仁仲董事長表示,企業主要種植雜糧、生產杏包菇、做有機肥,東石農場是家族企業,父親讀東農,有機肥叫東農肥,以前沒有做有機肥,因為阿里山原住民購買花生殼做有機肥,興起做有機肥的事業,農場名稱TSCF和台積電差一字,剛開始是大寫T,之後改小寫的t,因為小寫的t可以出頭。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黃俊欽組長說明農業淨零永續生產作業情形表示,台灣訂2050為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計畫提前2040年淨零排放。農業永續利用可分為生物性與非生物性,生物性例如,鳳梨葉、竹子、稻稈、木屑、果樹枝以前丟到山谷,現在是很重要的生質能源,一度電五元多,也可以作為有機質肥料,其中竹子是碳費價值最高的。
香蕉假莖、鳳梨葉可以做纖維,屬於天然纖維,一公斤1200-2000,過去用棉花,棉花是不環保的纖維,是耗能源的纖維,只有農業可以做到全循環
非生物性永續利用,例如塑膠膜(種草莓用的)、事業汙泥、農業塑膠汙泥,水洗下來的土,可以作栽培土、堆肥,可以做全循環的運用。水洗場經過破碎、水洗、乾燥、包裝、出貨,其中的水是循環的。
農業的塑膠膜變成再生材料,做成塑膠袋、清潔用品、包裝容器上的塑膠,環境部也鼓勵所有非食品填充的塑膠,113年要達到25%,114年要達到30%以上。
有機是整個農業推動淨零上很重要的政策,因為有機生產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採用自然耕作模式,有很好的減量效益,又有碳費的效益,包括草生栽培,減少耕理模式創造碳費。東石農場的菇類,就是採用有機栽培,所以有機的生產,是整個國家目前在淨零上很重要的農業操作。
農業部操做很成功,目前有機面積兩萬七千公頃覆,蓋率3.47%,在亞洲名列前茅。有機農業促進法108年正式推動,成長幅度超過兩倍以上,也和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印度、巴拉圭,113年和英國簽了有機同等性。
113年12月2日辦了有機世界大會,有61個國家,超過五百位世界各國的人,都來台灣看有機世界大會,台灣在有機世界上是領先地位。
也做多元的行銷,包括提供下一代營養午餐、國軍吃最健康農產品,有機設備、有機專櫃、有機餐廳、開辦有機電子商城、有機農民市集、做有機行銷,希望消費的拉力,帶動台灣有機的生產。
東石有機合作農場,有機做了兩公頃,包括杏包菇、雜糧、農產加工品,希望透過有機農業和循環的利用,讓永續和淨零早日達到。現在很多企業和農業結合,透過農業生產,得到他們需要的碳權,這是行政院和農業部努力目標。

2、「生趣个老古人言」:訪問台北客家書院張淑玲老師分享老古人言客家諺語 「天光毋坑誤一日,少年毋學誤一生。」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