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大職人時代

傳統匠師職人專訪- 瓦作匠師

2024/06/07
邀訪來賓:鄭銘瑋 漢式瓦作日式瓦作匠師
單元介紹

­大職人時代節目06月07日節目內容:

 

主題: 傳統匠師職人專訪- 瓦作匠師 

一個匠師是如何鍊成的?傳統的技術傳習方式通常沒有系統化的教育體制,而是透過師徒制以上對下的方式以身教口傳方式傳授技藝,各家自成一脈。在以血、汗、眼淚鋪成的傳習之路,弟子從師父身上學習的不單僅限於技藝,培養對於專業的榮譽感和自我要求,進而型塑著一個匠師的人生觀——孕育出一顆專業匠人才有的「匠心」。

在傳統社會,經過多年的習藝執業、身懷技藝的匠師會被尊為「司阜」,根據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資料,《安平縣雜記》中的〈工藝〉篇記載了木匠、造船匠、裱褙匠、香店司阜、燈籠司阜、玉器司阜等不同類型的匠師,將民藝百工之專業技能明確劃分並賦予頭銜和榮譽感,一般民眾也因為生活與各種傳統民藝緊密相關,普遍來說對匠師抱有敬重之意。然而時移世易,社會變遷及科技發展等因素使傳統技術匠師人力出現斷層、傳統技藝日漸凋零。隨著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意識抬頭,更彰顯了修復技術與人力機制的不完備,以及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大眾對於技藝的忽略。

談到老建築修復,就一定不可避免提到「屋頂」。為何屋頂如此重要?縱使平屋頂施工容易,且具備坪效高、造價低的優勢,明顯佔據市場大半位置,但是在潮濕多雨的臺灣,平屋頂卻因排水不易、容易積水造成漏水問題成為眾多民眾的惡夢。

那麼,投射的老祖先多年智慧的斜屋頂老房子為什麼還是會隨著時間破敗凋零?即使造型對了,建材的選用、保修也都大大牽動著屋頂的生命線。如果沒有選對合宜的建材並定期檢修,臺灣的氣候依然能夠輕易的讓一間美麗的老房屋短短數年內香消玉殞。

由文化資產局在2019年設立,名為「文資傳匠工坊」,是台灣唯一一個國家級傳統技術修復人才培訓基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邱上嘉研究文資多年,就是催生文資傳匠工坊的推手之一。依據文資局今年統計,現有符合古蹟修復資格的傳統匠師共914人,年齡在65歲以下的人佔51.32%,經調查後,又可知65歲以下、實際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且具傳統匠師資格的匠師,只有299人。

取得匠師資格與技術還不是終點,真正要打的怪,是那些急速攀升的待修復之地。

目前台灣各地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的數量,已超過2811處,近15年平均每年約新增100處,而目前尚待修復的數量超過1123處。按文資局暫估,每年平均傳統匠師需求數是1380人,對照匠師比例,也代表目前每年平均缺工至少1081人。文資修復長路漫漫,即使成為一名合格匠師,如何身懷技術與修復倫理,面對台灣多元風格建築帶來的不同挑戰,都還充滿未知,但未知也就代表希望,有了新手的加入,破關之路指日可待。

 

來賓:

漢式瓦作,日式瓦作匠師- 鄭銘瑋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大職人時代節目播出即時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大職人時代節目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