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職人時代節目01月17日節目內容:
主題: 認識化工產業與職場圖像- 化工產業歷史與發展
人類懂得利用石油的歷史相當久遠,早在公元3000年前,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人就已汲取一種從縫裂處滲到表面的半固體黏軟瀝青。瀝青在古代中東用於建築砌牆、築路等,也可以作差強人意的照明,此外,瀝青也可當藥用。依據羅馬自然學家普利尼(Pliny)所記,它可以止血、療合傷口、治白內障、製痛風軟膏、治牙痛、減輕咳嗽、治氣喘、止瀉、退燒,還可以「把睫毛塗直,以免眼睛不便」,而瀝青製出的油,引火焚之,是戰場上的重要武器。
而「石油」此一礦產之被世人普及應用大約是在一八五0年以後的事,美洲石油大量商業化開採用來供應便宜的照明用。中東使用石油的歷史悠久,但是,當時石油大多只是用於製造治療疑難雜症的萬靈丹。東歐的加里西亞和羅馬尼亞農人用手挖坑採原油,經提煉而產生蠟油。到了一八五四年,蠟油已是維也納的最主要商品。一八五九年時加里西亞已有了150個採油村莊的大規模蠟油事業了。歐洲一八五九年原油總產量估計約為三萬六千桶,主要產自加里西亞與羅馬尼亞,而東歐油業最欠缺的則是鑽採技術 。1859年,美國投資人成立的賽尼卡石油公司(Seneca Oil Company),德瑞克(Drake)時任總經紀,1859年8月德瑞克以抽油管鑽井方式挖掘到人類史上的第一口油井 ,而為了紀念德瑞克,美國政府將這一口油井命名為「德瑞克油井」(Drake's well)。
台灣石油的開採約可溯源至1861年(清咸豐11年),住民邱茍擔任理番通事,因私人恩怨、勾結山胞,寅夜殺人犯案,官府通緝下,遂躲入出磺坑山中避難,在後龍溪牛鬥口南岸(位於苗栗貓裡溪上游,今後龍溪南岸出磺坑吊橋處),見河床有「烏油」滾滾而出,引火試之,轟然爆燃,其後邱茍挖掘一口深約3公尺的油井,每天差不多可產油40多公斤,用來點燈與做為醫藥用途。邱氏撈取出售,發了一筆油財。後來在1864年(清同治3年),邱苟將採油權以每年一百銀圓秘密租予吳某,翌年又以每年一千銀圓改租予英商寶順洋行(Dodd & CO.),於是引起二者互爭採油權,率眾私鬥。因為油田之租約糾紛,於1870年,淡水通知逮捕邱苟治罪,又因外商在台無權採礦,遂將該油礦關閉。根據中油公司的文獻資料,邱苟所掘的油井,可能就是台灣第一口油井,較世界最早的油井、1859年8月美國塞內卡石油公司(Seneca Oil Co.)於賓州鑽深21.2公尺的德雷克油井(Drake's well),約晚了兩年。二次戰後日本在台灣的設施均被國民政府接收,1946年6月1日「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於上海創立。戰後國府所接收的石化相關日產主要是一座高雄煉油廠及「台灣肥料株式會社」。
來賓: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友總會常務理事.化工系系友會榮譽會長- 陳文光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大職人時代節目播出即時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大職人時代節目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