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職人時代節目01月24日節目內容:
主題: 農業群學生銜接科大升學路徑與就業發展圖像
農業群包含農場經營科、園藝科、森林科、造園科、畜產保健科及野生動物保育科,108課程綱要研修以務實致用為教育的核心理念,展現在課程設計則強調實務與理論兼重,讓學生可順利將所學知能運用於工作,縮短學用間的落差。農業群的課程設計主要參考目前農、林、牧產業從業人員所需農業生產與加工、園藝、森林經營管理、景觀休閒生態、動物飼養、動物保健、野生動物保育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著重於強化學生農、林、牧場產銷管理、人際溝通、資訊能力之應用,並培養職場倫理、敬業精神與團隊合作等態度。透過學界與產業界代表共同規劃技能領域課程,以強化學生實務技能,充分鏈結農、林、牧產業,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無人飛機穿梭於農田上空,一邊監控作物生長狀況,一邊將資料傳送雲端,透過雲端運算,進行符合成本與對環境傷害最少的農藥與化肥施用分析及對水資源最有效的管理,而農民只要透過一只手機或平板電腦連上雲端,即能輕鬆完成「巡田」任務。利用大數據的分析,農民可瞭解作物特性,以適時調整土壤類型微量元素與養分、灌溉行程、作物輪作以及其他生長條件;使用葉片感應器測量植物含水量的壓力,用土壤感應器蒐集水移動方式並追蹤土壤濕度、碳及土壤溫度的改變,可優化灌溉工作,避免作物受損;拍攝作物,然後上傳資料庫,提供每日參考價格,作物售出時系統即時提供資訊,讓農民不需離開農場就能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在消費端,消費者經由掃描包裝上的 QR Code ,可在家輕鬆看到植物工場內栽種的杏鮑菇於潔淨的自動化環控廠房生產及採收過程;遠在國外的通路商則可藉由農業雲供應鏈系統將臺灣外銷的農產品迅速在國際連鎖超市鋪貨;而經由雲端下單訂購 7 個月後的鮮香菇,農場工作人員同時正藉由 RFID 系統準備這批要外銷的香菇菌種。這些都是未來農業 4.0 達成後的情境。
全球 2050 年人口預估達 75-105 億人,糧食需求將面臨倍增的壓力。臺灣為糧食淨進口國,以熱量為基礎的糧食自給率相對偏低,同時在氣候變遷趨勢所致極端氣候日趨嚴重的困境下,糧食供應短缺及糧價上升無可避免,再加上近年來農村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影響,從事農業人力大幅短缺,農業生產力受到相當衝擊;且受限於我國自然環境限制,農業生產成本偏高,較難與國際競爭,若擬提升農業生產力,就必須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及科技研發創新。
來賓:
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教授- 吳立心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大職人時代節目播出即時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大職人時代節目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