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中期前,台灣所能聽到的國語歌曲,多是一些描寫男歡女愛的商業化流行歌曲,再加上政府強制若干比例的愛國歌曲,這些音樂無法獲得當時年輕知識份子的認同,因此逐漸有了所謂民歌運動。這運動最早濫觴於1975年,其後還有由李雙澤將民族意識與本土文化結合,所發表的美麗島作品,曲調親和平易。最後一波民歌風潮,就是大家熟知的校園民歌。民歌運動早期歌詠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詞樸素,並有濃厚的中國風和大學校園氣味,197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心鼓舞,在侯德健、羅大佑及李泰祥的介入,民歌運動有了質的躍進,與初期的純樸無瑕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
從歷史、文化、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場校園民歌文化運動,讓我們深切成受到音樂反映出大時代之背景,進而綜合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人們來自心底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