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去海邊堆沙、踏浪、玩水,但你們知道臺灣什麼時候才有海水浴場嗎?
海水浴場其實起源自西方,英國人在1796年規劃了第一座海水浴場,在那之後這種遊玩休閒場所逐漸風靡整個歐洲。風行的原因除了他是一個休閒娛樂的新場所外,也因為當時醫學觀念認為海水對人體有保健的功效。而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全面西化之後,學習了各種西式的器物、制度與文化,海水浴場也是其中之一,1885年成立的神奈川大磯海岸海水浴場就是日本最早的海水浴場。至於臺灣呢,則是在日本的治理下,逐漸接受了西化,而海水浴場正是在日本的治理下才傳入臺灣的。
1907年臺灣報紙就有淡水海水浴場的報導,1909年陸續設立安平、基隆與打狗等海水浴場。但是這時的海水浴場還處於草創期,遊玩休閒的風氣並不盛行,內部設施也很簡陋。當時並沒有其他的遊樂設施,頂多可以借用例如棋盤,在沙灘上下棋。不過,當時的海水浴場至少大部分都有休憩飲食所,在玩樂後可以稍作休息。1911年報紙還有專欄行銷「海水浴場」,說明接觸海水的好處,除了海鹽對身體有益之外,海邊也有一種氣體是對肺部很好的。到了1920年代海水浴就成為熱門的活動,1930年代的海水浴場也有越來越豐富的設施,像是新竹南寮海水浴場除了有遮陽帳篷、獨棟小木屋、貴賓休息室等,還有旋轉飛行塔、小汽車和小型電影院等兒童娛樂設施。
說到游泳,其實游泳的風氣也是日本治臺後才逐漸引入臺灣的。過去漢人大多認為戲水很危險,甚至有私塾老師會用毛筆在學生手臂寫字,隔天字如果淡掉了就表示下過水,就要受到懲罰。日治時期,政府會在河川旁設立水泳場,並開設講習會,教導民眾游泳的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中等學校也會蓋游泳池,開設游泳課程。許多中學生就有體育課被逼下水的回憶,像是曾就讀臺南第二高女的田阿嬤說,她第一次上游泳課時,看到同學換穿泳衣,感覺十分害羞,聽到同學跟老師說一句MC來了就可以站在一旁不換泳衣,她好羨慕,雖然不懂MC是什麼意思,但她也如法炮製地跟老師說,然而被周圍同學戳破,就被老師直接丟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