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全臺首學」,也知道這是指臺南的孔子廟,但是廟宇怎麼會跟學校連結在一起呢?原來啊,根據清朝政府的規定,只要成立地方政府,就要設立儒學,因此有府、縣、廳儒學。儒學的完整配置是左學右廟,所謂的右廟,是指祭祀孔子的地方,象徵政府統治是依據儒家的道統。而左學雖然名義上是學校,但其實比較像今天的社會教育館。左學偶爾會舉辦演講,讓附近的讀書人參與,或是發放獎助學金、提供讀書自習室給有一定實力、想準備科舉考試的人。
那麼清領時期有沒有像現在學校的地方呢?有沒有老師教授學生的場域呢?有哦,那就是私塾,還有書房,但是這個機構還是跟今天的學校有不少差距,我們從當時人的回憶可以對這個機構有一些認識。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家回憶小時候在書房的生活,他說道:「那時上下課都沒有時間表,除了吃中飯以外,整天坐在暗淡的教室裡念書,唸到天黑瞧不見了,才算下課。」這和我們現在熟悉的上課一節四十五分鐘或是五十分鐘就有十分鐘的下課休息時間完全不同啊!那麼在書房裡面究竟是如何教和學呢?回憶錄裡又這樣寫到:「老師把書裡的字,用『紅硃筆』點點紅,唸幾遍給學生聆聽,就是教學。」而讀書就是「只是唸,唸到能夠背誦,就是學會了。」這樣的情形放在現代似乎有點隨便呀!
那麼在書房裡面到底在學什麼呢?一般來說,大部分是從《三字經》、《千字文》讀起,之後讀《白話四書》、《昔時賢文》、《千家詩》、《唐詩》、《漢史》等等。是不是也與我們現今所學有所不同呢?從這些內容來看,傳統中式教育真的和現在的學校有所不同,怪不得1930年代有小說描繪說:「源仔想要看圖畫書,想要在院裡公然玩耍,也就是公認允許之下,在院子裡大吵大鬧,或大聲唱喜歡的歌。他想要使用顏料畫很多東西,希望進入那樣的學校生活,他覺得書房(私塾)的教育方法過於無味。」這小說描繪了當時孩子不想去私塾、而想受新式教育的理由,就是相較之下新式教育比較好玩有趣,而且又有下課休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