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古中作樂

修學旅行

2024/10/31
邀訪來賓:馮邦彥 新北市新埔國中老師
單元介紹

在遊覽車上,同學們一起大聲嬉鬧、歡唱,下車後則在各個景點逛逛,聽隊輔的講解。結束白天充實的行程後,晚上也不馬虎,或是在旅館舉行活動,或是去周邊的夜市逛逛。等到活動都結束後,學生的夜生活才要展開,是在房間內玩枕頭戰、或是談心到天亮等等。這就是大家特別期待的畢業旅行。其實,除了畢業旅行外,每一學年都會有一次校外教學,而每一次的活動學生都引頸期盼著。但你們知道校外教學究竟起源於什麼時候呢?臺灣的學生又是到什麼時候才有這樣可以的體驗呢?

 

臺灣校外教學的概念是從日本傳入的。日本首次戶外教學是1886年辦的,當時因為東京師範學校要進行長途的軍事訓練,而舉行了長距離遠足。後來在1887年正式把這種長距離遠足命名為「修學旅行」,並在隔年把修學旅行納入教育法令中。而臺灣的首次修學旅行則是在1897年舉辦,當時學校因為7月天氣酷熱難耐,決定停課50天讓師生去避暑。有兩位老師趁這個時候,帶領25位學生到日本觀光。因此學生在入學兩天後,就前往東京、京都、大阪等地參訪,一個月後才返回臺灣。

 

到了1920年代,臺灣各級學校的修學旅行已經越來越有制度。

 

初等教育的部份,以臺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為例,每年五月和十月共有兩次一天來回的全校遠足。遠足的路途會因年級、性別而有所差異,希望藉此培養學生堅持的決心,因此年長的男學生會前往較遠的地方遠足,5、6年級學生就會安排至12至15公里外的景點。景點以鄉村田園風光,或是海邊魚塭、沙灘等為主,讓都會的孩子看看城市外的風景。

 

至於中等學校的景點距離也會隨著年級而拉長,出遊天數也會隨之增加。以臺北的中等學校為例,一年級的遠足,是一天來回臺北近郊,去例如北投、草山等地方。二年級則為兩天一夜,前往臺北盆地外圍,例如基隆、金瓜石一帶。三、四年級則依照景點距離安排三至五天的出遊,三年級去新竹、臺中,四年級則到南臺灣或澎湖。五年級則是到日本本地旅行將近一個月。另外,關於臺灣島內參觀景點的安排,臺北工業學校大部分是參觀產業相關的景點,例如臺中電力變電所、帝國製糖會社新竹工廠、高雄淺野水泥工廠等,或是與日本相關的史蹟景點,例如臺南神社、御遺跡地、松島遭難紀念碑等。日本本地的景點則有許多類型,例如:金閣寺、東照宮、皇居等歷史古蹟名勝,或是前往春帆樓、乃木神社等和臺灣有關的古蹟。除此之外,也會參觀和所學相關的景點,像是工業類型學校,就會參觀川崎造船廠、戶畑製鐵所等現代工廠。最後,參觀的景點還有現代化設施,例如造幣局、市民博物館、須磨海水浴場、搭電車、逛百貨公車等。這樣的旅行讓人十分羨慕,但是這樣的活動是具有教學意義的,因此無論是島內或海外的修學旅行,學生都必須繳交學生日記,教師也必須提出報告書,如果是在島內旅遊,就必須在結束後一周內繳交,海外旅遊則是結束後兩周內繳交。

 

雖然在中等學校時期就能去日本旅行讓人很羨慕,但是整趟旅行的價位也是非常昂貴。因此學校會在每學期學雜費中另外收取一筆旅行基金。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