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嘉義市的銅像,大家想到的應該是中央噴水圓環上的投手吳明捷的雕像。但嘉義其實還有另一尊很有名的銅像,這座原本矗立在嘉義火車站前的銅像,是清領時期的阿里山通事吳鳳。
今天阿里山鄉其實以前叫做吳鳳鄉,住著許多鄒族人,據說當時的管理者、漢人吳鳳對鄒族人非常友善,不但制止漢人欺負鄒族,也教導鄒族許多知識,改善鄒族的生活,使得鄒族人十分敬佩他。吳鳳最為人稱道的事蹟,莫過於改變鄒族獵人頭的傳統。
原來鄒族一直以來都有獵人頭獻祭的儀式,在吳鳳努力的說服下,鄒族不再獵殺新人頭,而是用舊人頭來獻祭。但是,有一年阿里山大旱災,鄒族人認為是因為天神在怪罪他們不再獻祭新人頭,因此群情激憤地跟吳鳳說這件事。吳鳳說不動他們,只好跟他們說,那明天清早在某處林口會有一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經過,你們就拿他的頭去獻祭吧!第二天,鄒族人果真在那個地方看見一個紅衣紅帽的人,就立即將他射死,正要用刀將他的頭砍下的時候,卻發現這個人就是吳鳳。鄒族人發現後非常難過,而且那時在還沒獻祭前,天空就下起了大雷雨,更讓他們知道人頭來祭神是無意義的。鄒族人十分感念吳鳳的犧牲,發誓日後不再出草殺人。
但,實際問了鄒族人,吳鳳是因為剝削鄒族才會被殺害,而且在吳鳳死後,鄒族也沒有改變獵人頭的習俗。
那麼前面所說的故事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這則故事起源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開發山林地而改編了這個故事,用來教化山地原住民。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也繼續沿用此作法,並把這個故事放進教科書內。直到1980年代臺灣原住民運動興起,長時期扭曲原住民形象的「吳鳳神話」開始遭受攻擊。1988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更帶了幾個原住民,強制拆除嘉義火車站前的吳鳳銅像。
這起強拆銅像的事件雖然遭到起訴,但最終獲判無罪。而政府後來也順勢做出改革,宣布1989年吳鳳鄉正式更名為阿里山鄉,教科書也不再收錄吳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