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古中作樂

古人有身分證嗎?

2024/11/11
邀訪來賓:余遠炫 文史作家
單元介紹

人類社會從遠古時期到母系社會時,但知有母不知有父,進入父系社會而有國家概念之後,戶口就變得很重要。所以在古代非常重視編戶齊民的概念,把民眾組織起來並做成戶口紀錄,同時根據戶口數來當作課稅的標準,所以古代還有特別的行政單位稱為「戶部」,但戶部不只是戶政單位業務,更因稅務關係,相當現在的財經部會。

 

古代確實就有身分證,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身分證,戰國時代的秦國,因商鞅變法的關係,而有了最早的身分證。用竹板打磨光滑,上面畫著畫像與姓名籍貫等資料、稱為「照身帖」,投宿館舍必須要持有照身帖登記,違反規定就要接受嚴厲處分。商鞅後來因與秦惠文王不合而逃亡,卻因身分問題無法住宿而有作繭自縛的感慨,但商鞅之法在秦國落實生根,對商一來說也是一項莫大的成就。

 

漢朝制度多延續秦朝,但身分證明卻不是普及到每個人都有,而是具有社會地位的人,才有身分證明。隋朝時官員身分證明用竹簡,唐朝時則用魚符,裝魚符的魚袋則因官員品級有所不同。三品以上用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用銀,六品以下用銅,魚符上顆有官員姓名,任職部門與品級。魚符分成左右兩半,左符放在內庭查驗,右符隨身攜帶,查驗身分核對時必須兩兩相符。

 

到了武則天時代,就把魚符改成龜符,三品以上官員用金龜,依此類推。我們現代人所講的釣金龜婿典故,就是這樣來的。唐代還把魚符推廣到海外,唐朝留有雄符海外則是雌符。不過宋代把魚符改為腰牌,分為勳、親、文、武、樂五種,材質有象牙、獸骨、木頭之類,牙牌上面除了姓名籍貫品級等基本資料外還有人物特徵,作為辨識。另外還有些特殊行業擁有自己的身分證明,例如僧人的度牒。

 

現代身分證的原來則是民國25年時,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受到史記商君列傳啟發,用白布做成居民證,是現代身分證的濫觴。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