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古中作樂

古人講話很文言嗎?

2024/11/12
邀訪來賓:余遠炫 文史作家
單元介紹

從語言文字的發展角度來看,文字是紀錄語言的工具,也就是說先有語言後有文字,但為何中國會發展出文言文,難怪古人講話也用文言文。其實古人的口語跟書寫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古人講話時是不會講文言文的,但為何會有文言文產生?

 

原來這跟文字的載具發展有關聯,載具就是紀錄文字的工具,最早的載具是陶器、龜甲、獸骨等物品,必須用雕刻的方式書寫,因為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筆劃多,所以在艱困的載具上寫字時,能少寫就少寫,因此發展出一字多義。後來毛筆發明了,載具也從龜甲獸骨青銅石器等變成了竹簡,把竹子削平磨光寫字,然後用皮革串起,成為冊,所以讀書又稱為讀冊,就是這樣來的。

 

除了用竹簡之外,古人也發現可以書寫在布帛材料上,稱為帛書。而為了方便閱讀,古人還會用小字把書寫在布帛上,稱為巾箱本。東漢蔡倫發明紙之後,要一直到宋朝紙張才普遍應用,唐朝時紙張大都出現在佛經上,多半還是以竹簡布帛為主。

 

唐朝中期的時候,白居易與元稹推動白話詩運動,也就是作詩的時候要求淺顯易懂,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家都可以很容易明白詩裡面的意義。這種白話詩其實就是民間常用的口語,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平常說話的時後,是不會搖頭晃腦之乎也者矣言哉的用一串文言文講話的。

 

宋朝紙張盛行,印刷術又非常進步,所以文字的載具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寫在紙張上就可以多寫幾個字了,所以口語化的內容也就出現了。平常古人所說的話,也可以不必再省了又省。宋代有一種行業叫做說話,也就是講故事的人,說話的人都有「話本」,這些話本就跟平常講話的方式差不多。

 

宋代以後話本章回小說就越來越盛行了,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因為是平民出身,講出來的話也是大白話,但寫出來經過潤飾的文章,就變成文言文了。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水嶺,胡適等人倡導白話文學運動,推動我手寫我口,白話文學成為現代的文學主流。記載文字的載具也又有了新的變化,用鍵盤敲打文字記錄在螢幕上甚至成為影音,成為新世代的流行方式。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