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古中作樂

古人怎樣看時間

2024/11/13
邀訪來賓:余遠炫 文史作家
單元介紹

有一句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光」指的是太陽光,「陰」則是影子,早在周朝的時候,發明了日晷,用陽光照在日晷上的陰影來制定時間,就這樣制定了一天「十二時辰」,分別用12地支來計時。一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第一小時稱為「初」第二小時稱為「正」。

 

每一個時辰在日晷上有八個刻度,也就是每個小時有四個刻度,每一個刻度是十五分鐘。電視劇常說的午時三刻,換算成現在說法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在日晷發明以前,老百姓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走,日晷發明後就跟著日晷走。當時皇城有報時官,每天早上敲鐘,傍晚打鼓,所有就有成語「暮鼓晨鐘」這句話。

 

除了皇城敲鐘擊鼓外,唐代的重要街道也有設立街鼓與皇城同步,這是因為唐代實施宵禁,必須讓其他民眾知道時間。到了夜晚就把整夜分為五更,大致上就是從現在的晚上七點到隔天清晨五點的時間,把夜晚分為五更。入夜以後就會有人巡視敲著著梆子與鑼鼓,告訴大家現在是幾更天的時間。宋代以後因取消宵禁,不但有夜市還有豐富的夜生活,類似現代人的生活,報時就更重要了,不過這時的報時人員通常是寺廟裡的僧人,非常特別。

 

但如果不是晴天遇到陰天或雨天看不到日晷又該怎麼辦?古人於是發明了漏刻的方式來取代日晷。用銅壺裝滿水,讓他慢慢滴下來,用滴水計算時間。但這種方法會出現誤差,銅壺的高度不同會影響滴水的快慢,東漢時的科學家張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設計了二級漏壺解決。宋代又研發了四級漏壺讓這種計算方式更精準。

 

宋朝的時候還發明了簡易的時間計算方法稱為燃香,又叫做更香,也就是燒幾柱香的觀念。通常用在商旅活動上,據說準確度還相當的高。明代中期更精準的西洋鐘錶傳入中國,並成為宮廷裡的時髦貢物,乾隆皇帝收到的鐘錶多又精巧豐富,簡直就可以開鐘錶行了,中國人也開始越來越重視時間觀念。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