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古中作樂

古代怎麼上學

2024/12/09
邀訪來賓:余遠炫 文史作家
單元介紹

上學這件事,在古代就已經有了,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學,一般而言是貴族階級的人,或是相當有財力的人才可以上學。所以在古代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意獲得的,因此這個學習機會就顯得非常珍貴。
 

    先秦時代八歲入小學,古人八歲實際上相當六七歲,跟現代人入學年齡差不多,通常八歲到十五歲是小學階段,當然也有人一直讀到二十多歲的也有。小學學習的是啟蒙教育,以識字為主,也讀些韻文類的書籍。宋代以後小學的內容就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家文》等簡稱為「三百千千」。
 

    開學期間各朝就不一樣,南北朝的時候是春夏務農冬入學,其他時代有春天入學也有秋天入學的,主要是因為知識不普及,學校也不多的原因。古代的學校有官學與私學兩種,中央跟地方都也官辦的學校,類似現在公立學校,私學則是私人辦的學校,官辦學校因為有政府支持,老師工作有保障,通常都辦得比較好,但私學也有辦得相當出色的,吸引不少人就學。
 

    私人辦學的第一位就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的學生號稱有三千人,資優的學生有七十二人,準備束脩也就是肉乾就可以入學。不過也有學者把「自行束脩」以上解釋為「行束脩」不是準備肉乾而是指年齡,也就是孔子收十五歲以上的學生入學,而不是收肉乾當學費。
 

    除了小學外其實還有太學的設立,中央跟地方都有太學,成績好的太學生就有機會擔任官員。古代官學也稱為國子監,首長稱為國子監祭酒。私學則大多是私塾教育,稱為書院。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就曾經是太學生,後來他的一些太學裡的好朋友,幫助他打敗群雄建立東漢平定天下。東漢末年太學裡的老師與學生反對朝廷宦官亂政,遭到宦官打壓而有了黨錮之禍,但也可看出東漢太學生的反抗精神。 
 

    隋唐時代開始有了科舉制度,政府官員的選取,透過考試方式任用。所以私人興學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一直到清朝光緒26年,正式廢除科舉改用新式制度後,才發展出各級的學校,政府公務人員任用,則透過各類型公務人員考試任用。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