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博物館自由行10/2節目介紹:
一.《博物大旅包》單元:
「國家檔案館」
國家檔案館也就是國家的「記憶庫」,它收藏的不只是政府文件,還有歷史紀錄、法律文書,以及各種具有長期保存價值的資料。
台灣首座國家檔案館選址於新北市林口,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主管,從2025年9月2日開始試營運,並於11月22日正式對外開館,提供民眾舒適的閱覽環境與互動空間。整體規劃以自然融合為核心,入口廣場特別設在與樹冠齊高的位置,讓參觀者能沿著蜿蜒坡道穿越綠意盎然的林地進入館內,而高達 50 公尺的檔案主體建築,則象徵國家記憶在時間中不斷累積。
走進國家檔案館可以一覽台灣歷史文件,涵蓋了從清朝到現代的各個時期。館藏內容相當豐富,包含曾寄存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中的外交部與經濟部的早期檔案;歷任總統檔案,各級政府早期文件,還有著日治時期檔案、二戰後的省政府與縣市政府資料,以及國營事業檔案等等。
更多有關「國家檔案館」的介紹請聽今天的博物大旅包。
二.《博物館就醬玩》單元:
主題: 伯公信仰與桃園客家文化
桃園為臺灣重要的客家聚落之一,擁有形式多樣與各具特色的伯公廟。這些伯公廟的歷史故事,不僅承載著族群遷徙與聚落發展的記憶,也體現出客家人敬天惜地、飲水思源的精神價值,呈現出桃園在地客家土地信仰。
土地神的祭祀淵源流長,從古代早期封土或植木為社,慢慢演變為近現在的以石替代;由大型社祭逐漸成為民間私社;從人格化的后土到華人尊稱的「福德正神」。在台灣,閩南族群習慣稱之「土地公」,客家族群則多稱呼「伯公」。
土地神信仰在先民們渡海來台開墾時,便傳進台灣,伴隨台灣的開發而發展。歷經三百多年的變遷,土地神已經成為台灣最普遍、信眾最多的民間信仰。土地神的源起可以說是始自於自然崇拜。早期的人們所食用的食物,除了靠打獵以外,就是靠生長在地上的作物,在那時並沒有良好的種植技術,甚至對於氣候狀況、土壤肥沃及病蟲害…等一無所知,因此認為是有一神靈在控制。因此,土地神在此情形之下產生了。
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裡,土地神為最重要的守護神,並把土地公稱作「伯公」,直接把土地公當作親屬,表示尊敬和親暱。最初的造型,是利用大自然大樹或石頭等作為祭拜的對象,而後改建為石塚(石堆)型的祭壇,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建築為小型、中型或大型廟宇。
「伯公行桃園:客家伯公特展」將在9月10日於桃園土地公文化館正式開幕,展期至10月15日止,開放民眾免費入場。本次特展為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文化局、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將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伯公廟展出,現場除了展出重建新屋貝殼伯公廟,並設有讓民眾可互動體驗的碑碣拓印、8間特色廟宇的專屬印章供民眾蒐集,另外只要來現場看展覽,並填完問卷後,就可以拿到限量的「有拜有bro庇」伯公護身符。
展覽連結: 伯公行桃園特展
來賓: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助理教授- 吳宇凡
國防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楊善堯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