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博物館自由行11/6節目介紹:
一.《博物大旅包》單元:
「藺草文化館」
藺草編織產業是清朝時期,苑裡一帶的特色產業,並在日治時期受到大力推展。在全盛時期,藺草編織工藝發展為臺灣五大出口產業之一,外銷至日本、美國、歐洲等地,惟因編織品會經由大甲檢查後出口,使藺草產品多冠以大甲之名,之後此項產業逐漸沒落。為了維護藺草編織文化,苑裡鎮農會主導建立藺草文化館,選定一座於1969年興建的穀倉改建,在文建會部分經費資助下,耗資新台幣1010萬,於2003年動工,2005年開幕。
展出苑裡三角藺生態、編織產業史、編織產品及工藝家生平。藺草文化館前方設有洪鷹之銅雕,洪鴦為藺草編織工藝家,被視為產業的開創者。館外走道上栽種著藺草,館旁的農地也有藺草田,由臺灣藺草學會栽種,占地半分。館內陳設包括藺草生態、產業簡史、洪鴦生平簡介、藺草編織品、古文物、多位編織工藝家的簡介,館內也有工藝師傅會進行編織作業,觀者亦可體驗編織活動。文化館的二樓為餐廳。
更多有關「藺草文化館」的介紹請聽今天的博物大旅包。
二.《博物館就醬玩》單元:
主題: 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與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
文物不語,卻能娓娓訴說歷史;藝術美感之外,文物還承載了什麼? 「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是史博館近年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之精選成果。透過對典藏臺灣美術文物的研究、維護、展示與近用推廣,讓更多觀眾與多重世代認識與欣賞,這些屬於全民的珍貴資產與文化載體,發揮美學教育、傳承歷史、重建藝術史脈絡、以及共享文化記憶。
展覽分為三個子題:「藝術史拼圖」、「保存與科學之鑰」與「修護師的處方箋」,提供不同的角度觀看美術文物作品。每一件文物都擁有走過一段歷史長河的珍貴記憶,透過修護紀錄影片、互動裝置、畫作解構模型展示等,觀眾得以深入從中了解文物歷史與相關保存修護知識,並聆賞每一件文物默默的故事與美感。
展覽連結: 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
為迎接建館70週年,本館推出「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以典藏圖像的再生轉譯為核心,回顧文創發展歷程並展望未來可能。展覽以「跨域共創」、「品牌授權」、「價值永續」為理念,呈現文化資產如何在當代創意中重返生活,展現傳統與現代的浪漫融合。 展覽以六大主題展區鋪陳,透過典藏圖像的多元應用案例,從品牌設計、生活商品到跨域合作,從當代創作回望典藏源頭,勾勒出完整的敘事脈絡。本展不僅致敬典藏作品,更期待開啟文化創新與價值永續的未來想像。
展覽連結: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
來賓: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研究助理- 林詞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組助理研究員- 黃英哲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